初中初三

我最喜歡的一個詞作文例子

本文已影響 7.57W人 

“仁義”與中華文明

我最喜歡的一個詞

漢語精深,從甲骨文到如今電腦上的字體,經三千年而不衰。與之相生的,是古老璀璨的中華文明:老莊無爲而治,順道而行;法家規矩法度,刑制齊全;兵家縱橫捭闔,運籌帷幄;縱橫家舌戰羣儒,心思縝密。然而,中國人受影響最深的,應當是被奉爲圭臬的儒家學說。

如果說,儒家的工具是“禮”,是君臣父子、天理綱常,那麼核心思想就是“仁”。“仁”,在歷代都是極爲崇高的詞語;先不說儒家裏的“仁義禮智信”,“仁”在之首,單是對君主的評價,凡有仁者,多是聖君。漢文帝、唐太宗等都以仁愛著稱。連東洋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男性皇室成員名諱中也有“仁”字爲綴。

小時候不知“仁”是何物,我便想:常說“桃仁”“杏仁”是否與這空洞無邊的仁有所關聯?或者說,“仁”偏偏是有個“二”,讀音又諧“人”,是不是隻有“兩個人”纔能有仁相稱。雖說十分荒謬,但現在想來,這些想法還與這個歷史被掛在帝王功德銘、儒家經典和八股文中的“仁”有幾分關係。

修養是源於內心的,仁也是一樣。有許多人批判儒家,說所謂的“仁”是一種腐朽、老套而無價值的“舊社會”思想,因爲經常有人爲了“仁”而做出讓人啼笑皆非的事。《左傳》裏有這麼一個故事,也選入了《古文觀止》說:宋襄公親征楚國,與楚軍戰於泓水。楚軍正在渡河,有人勸他趁此攻擊,他說:“渡河時不攻擊敵軍,是仁義的行爲。”過了河,楚軍正在列陣,那個人又勸他趁此攻擊,宋襄公又一次用“不仁義,不誠信”拒絕,結果兩軍交戰,宋軍慘敗。這個故事讓我們看着十分可笑,笑宋軍的腐朽,但在春秋時,這件事卻受許多人稱讚,因爲宋襄公恪守了《周禮》中的道德準則,將“仁”內化於心,如桃仁一樣堅固,在任何時候不喪失。雖然我們大不必這樣因爲一己之“仁”壞了大事,但將仁化於心,有了一條道德底線,不做那些屈人歹毒之事,總是好的。這也是我愛“仁”字的原因。

“仁”和所有的儒家準則,都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仁也在歷史中多有體現:齊桓公未殺管仲成就霸業,漢文帝愛民如子,仁慈待人創造盛世;反面例子也多:白起坑殺趙國俘虜下場被賜死,元朝殘暴最終九十年而亡。這些是大層面的國君與臣民,將軍與下屬之間的。君主不能缺乏暴力,但更不能缺乏仁愛之心,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是治國之策。正所謂“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仁義治國。而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待人仁厚,以仁律己,君子之道也。仁,正是在人與人之間。

漢語詞彙千萬,但“仁”是一直爲人傳誦,究其原因,還是有禮儀之邦之稱的中原啊!望炎黃子孫,皆能化仁於心,以仁待人,成爲仁義君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