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簡短(精選4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8.25W人 

篇一: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簡短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簡短(精選4篇)

《好的故事》是一篇精讀課文。本文是現代文學大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啓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魯迅先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頌,對理想的熱烈憧憬。全文景物寫得真實、細緻,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意。

一、教學效果

本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深入瞭解作者寫作背景。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瞭解文中意思,必須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本課一開始,我先出示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此文寫於1925年,當時的中國及其混亂,廣大的勞動人民生活很艱苦,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同廣大人民一樣,期望美好的未來儘快到來,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在這種背景下,同學們就知道爲什麼作者寫出一篇這樣的文章了。

2、小組合作,排除閱讀障礙,朗讀課文,對於文中不懂的字詞通過課文註釋、查字典弄懂。我在一旁及時引導。

3、我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通過朗讀、熟讀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首先引出夢境中的“好的故事”,其次,集中寫夢境中的好的故事,然後寫夢中所見的“現在”“好的故事”,最後,寫“好的故事”的破滅。通過這個線索,讓學生理清了課文的內容,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爲什麼要描寫這樣一個“好的故事”。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課程中,我注重創設民主、平等的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和學生平等對話,藉助一些特殊詞的解釋,例如“美麗、優雅、有趣”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到,爲什麼說這是一個“好的故事”,從而理解“好的故事”的形象,讓學生理解爲什麼作者會希望這樣“好的故事”,其次我注重學生的朗讀,在讀中感悟作者所蘊含的感情。我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們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讀書形式,走進課文,理解作者想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

三、不足之處

雖然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我在課堂上的關注面窄,只注重了那些舉手的同學,沒有關注那些不舉手的同學是不是跟着思路在學,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所要求的內容。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在之前成功的基礎上,對那些不舉手的同學採取鼓勵、引導的方式,爭取讓他們回答問題,關注全班同學的學習情況,讓中差生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篇二: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簡短

《好的故事》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魯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啓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

我教學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抓住重點語句,體會夢境的美好。另一個是結合“閱讀鏈接”中的資料,進一步讀懂課文。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這個美麗、幽雅、有趣的夢體現在哪裏?”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爲美麗、幽雅、有趣的地方,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體會。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走進那美妙奇幻水鄉夢境感受美,然後讓學生通過比較兩個夢境的相同或不同產生疑問,繼而引發藉助資料閱讀的需求。瞭解了作者的夢其實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後,繼續引導學生關注與夢形成鮮明對比的昏沉的夜,這個昏沉的夜又代表了什麼,作者爲什麼要寫這個好的故事。通過閱讀課後的資料,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在本課中,我在課堂上的關注面窄,只注重了那些舉手的同學,沒有關注那些不舉手的同學是不是跟着思路在學。另外,我覺得最後使用資料環節,缺少老師的的引導,有些孩子學的有點迷糊。魯迅先生的文章確實不太好理解,這次參與學習的又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對魯迅當時的社會黑暗現實,對魯迅的認識,對魯迅作品的瞭解都還很淺,包括我在備課時感覺對魯迅的這篇文章一直也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備課用了兩週,感覺文章深奧難懂,總想深入淺出的引導孩子們讀明白。課堂上一部分閱讀能力強,善於思考的孩子能讀明白,能理解,但對於另一部分孩子來說還是有點兒難度。教學設計上應注意照顧全面,關注全體孩子。

篇三: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簡短

《好的故事》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魯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啓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

這是我第一次拜讀魯迅先生的這篇作品,初讀時,是迷茫的,魯迅先生究竟寫了什麼好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內容,我能怎麼就看不明白呢。於是我開始一遍遍的品讀,於是蒐集魯迅先生的生平介紹,關於這篇散文詩的背景。慢慢的我品讀出這個不是故事的故事寫的真好。

這篇散文詩不同於其他作品中透露出的孤獨、寂寞、彷徨、無奈,故鄉和夢境在他筆下如夢如幻,似真又虛。在一個昏沉的夜,城市還沉浸在在初五的熱鬧的氣氛中,魯迅先生吸着煙,昏暗的燈罩,屋裏昏暗,他的內心不禁有些落寞、孤獨,手裏拿着《初學記》,書中第八章描繪着山陰道的景色。在朦朧中,他看見了一個美麗的、幽雅、有趣的故事。夢中回憶了故鄉紹興的山陰道,兩岸美麗的景色映照在河面上,隨着小船的盪漾,水中的倒影變幻無窮,清晰明麗。而後夢見更美的景象,大紅花和斑紅花染紅了合到,隨着船的前進,拉長成了一條條紅錦帶,天上的白雲,奔跑的狗,秀美的村女,一時間色彩斑斕的河面,讓人沉醉。魯迅凝視着他們,然而,夢中終究就會醒,美的人和美的事,只剩碎影,當魯迅先生想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時,碎影無影無蹤,他又回到了昏沉的夜。這篇散文詩寫於現代文學初期,語言與現在不完全一樣,有些詞語比較難懂,學生讀起來有難度。手法上既有比喻又有白描,既有虛實結合又有動靜結合,還有難以理解的象徵手法,內容上也不容易理解,所以如何上好這一課,我一時找不到頭緒。於是從網上搜集關於魯迅的生平,蒐集關於這篇課文的資料,慢慢的加深了理解。接下來,我找到這篇課文的教案,認真的梳理講課的順序,從網上聽取了兩個優質課的視頻,學習他們的講課的方法。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終於理清了頭緒,做好了課件。然而,兩次試講,每一節課都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也暴露了諸多問題:導入複雜,佔用時間多,老師講的多,學生讀的少,對於重點部分研讀的不深入。我深深感到自己把握課堂能力的有待提高。在週二的比賽中,我對自己的問題感受更加深刻了。

首先,教學目標沒有完成。造成教學目標沒有完成的原因是我當老師以來最大的問題:面面俱到,講得太多。每次上課都容易忽略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課堂教學就是要有的放矢,知識點一一顧及,必然會造成沒有重點,學生學習任務重。這次我講的課關於魯迅的生平的介紹進行講解,《野草》的介紹,這篇散文詩發表的時間都可以忽略,三組詞語佔用時間多,“烏桕”“伽藍”“潑辣奔迸”等詞語完全可以放在課文賞析時提及。由於自己沒有規劃好時間,導致了課文重點沒有時間進行講解,沒有呈現完整的課堂。

第二、學生朗讀的時間少。這篇散文詩主要是體會美麗、幽雅、有趣,如何體會——多讀,在讀中悟,在讀中感。由於我講得多導致學生讀的少,學生對文章內容生疏,體會也不深入。語文教學講的多

反而會破壞作者描寫的感受,因此要想教好語文就要指導學生多讀書,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第三、教學水平有待提高。雖然已有八年教齡,然而教學水平仍有待提高,不論對教材的把握還是對教學目標的實現,不論是對重點內容的講解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都需要我繼續不斷學習。就像《好的故事》這篇課文,我沒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設計的問題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導致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少,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課文的重點把握的不精準。經過這次講課,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取長補短,讓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篇四: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簡短

六年級《好的故事》教學反思《好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啓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頌,對理想的熱烈憧憬。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浸潤名家作品,從經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寫法。魯迅的作品,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讀懂是有一定難度的。於是,我在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告訴學生本文有難度,讓學生在課前先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瞭解一下作者,在師生都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學習,效果會好很多。在課堂上,我沒有急於開始就講課,而是和學生一起探討課前自己學習的知識,蒐集的資料,我又簡單給孩子們介紹了《故鄉》、《藥》、《藤野先生》,幫助同學們瞭解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們的愚昧、無知、麻木,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學習本文,效果比我預設的好了很多,先讓同學們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學生讀後,直接就把握住了主要內容,能讀出“好的故事”就是作者的夢境。進而讓學生找出文章中寫現實的內容和寫夢境的內容,找出後進行對比,突出夢的美好。接下來就是重點研讀具體描寫夢境的內容,通過小組合作,讀,探討,分析,交流,展示,一步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效果好了很多。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孩子們喜歡挑戰有難度的,課前告知課文較難,反而激發了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爲課堂上的輕鬆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讓我對孩子們又有了新的認識,今後多給孩子們創造挑戰的機會,讓他們從中獲取成功的喜悅,自然就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我在課堂中的教學語言過於冗長和囉嗦,總覺得學生還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還可以更完善,於是變成了帶着學生“繞圈子”,應該大膽放手,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展示,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我只引導就行,在這方面,我仍需努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