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

描寫泰山的作文參考

本文已影響 6.37W人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素有“五嶽之首”之稱。傳說泰山爲盤古開天闢地後其頭顱幻化而成,因此中國人自古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相傳泰山神主管生與死的神權歷史,可上溯至先秦時期。據顧炎武《考古錄》雲,泰山自週末便有了神仙的傳說。春秋戰國出現陰陽學、五行學之後,泰山就成爲陰陽交替、萬物發育的地方了。

描寫泰山的作文

據傳,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着。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豔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溘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嶽,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髮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因爲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爲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爲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願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後,仍矢志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後的痛苦心情,並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徵。後來,人們使用"泰山"、"鴻毛"這兩種輕重反差極大的物體來比喻輕重懸殊的兩種事情。

“有眼不識泰山”是經常掛在人們口頭的成語,關於這個成語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傳說:

很久以前,泰山岱宗坊附近住着一對年輕夫婦,小兩口很恩愛,婚後一年他們生下了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可是兒子不到一歲就病死了;又過了一年,他們生下了個女兒,可是剛過三天就夭折了。孩子接連夭折給了這個家庭巨大打擊。一位過路人聽說了這件事,對他倆說,立子不住是名字起得不吉利,今後如再添丁,孩子父親要在當天深夜到外邊走走,碰到什麼東西便起個什麼名字。一年後,這對夫婦又生下了個兒子,當天夜裏,丈夫就走出家門,從王母池走到鬥母宮,卻什麼也沒碰到。回家後,丈夫失望地對妻子說:“除了腳下踩的和眼前看的泰山,什麼東西都沒碰到。”妻子是個聰明人,她忙說:“泰山不是最吉祥的東西嗎?我看孩子就叫泰山。”於是兩口子商定孩子叫泰山。

泰山長到10歲就去和魯班學木匠活,泰山除學習木匠外,心思主要用在雕版刻石上。一年後,魯班見他木工長進不大,就提早解除師約,讓泰山回家。泰山回來後並沒有氣餒,自學成才,雕版刻石遂成拿手好戲。幾年後魯班到泰山買柏木做雲梯,在岱廟前看到賣雕版刻畫的,深爲折服,當他看清眼前之人正是自己的學生泰山時,禁不住脫口感嘆道:“我真乃有眼不識泰山!”

這個傳說廣泛流傳在泰山一帶,故事曲折,引人入勝,先是泰山的父親不識“泰山”,後是魯班不識自己的徒弟“泰山”,“泰山”在這裏被人們巧妙化用。“有眼不識泰山”見於民間傳說,着實別有風味。

泰山,帶給了是人無限的遐想,又有多少詩詞歌賦源自於她?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