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一

舌尖上的家作文(精選11篇)

本文已影響 7.21W人 

篇一:舌尖上的家作文

舌尖上的家作文(精選11篇)

杜心怡

軟糯香甜的口感,融化在口中的糖漿,細嚼花生碎,一股香甜味縈繞舌尖。那是姥姥包的湯圓的味道,是溫暖幸福的味道,也是我舌尖上的家。

小時候,一直住在姥姥家,每天都能吃到姥姥親手做的飯菜,那味道簡直美味極了,只吃上一口,就能令人回味無窮。在我心中,姥姥就像廚神一樣,不僅會做各種美食,而且每道菜都是色香味俱全。要問問姥姥最拿手的食物是什麼,那必定是湯圓了。

包湯圓的第一步是和麵。這面必須得是糯米麵粉,而且還要用熱水和。面準備好了,就該準備餡了。湯圓餡是用花生做的,姥姥每次都會準備一小碗花生米,放在密封袋裡,用擀麵杖用力的將花生碾碎,再撒上白糖,餡兒也做好了。面和餡都準備好後,就到了展現姥姥手藝的時刻了!只見姥姥拿出麵糰放在桌上,揉一揉,然後再把大面團分成成一個個小麵糰,拿起一個,用勺子先壓一下,先放上一點點豬油,然後再放上滿滿一勺的餡兒,最後,只見姥姥熟練的將湯圓放在手掌心裡搓了搓,一個湯圓就做好了。

包好了湯圓,就該煮了。一個個圓溜溜,雪白雪白的湯圓全下了鍋,在熱水裡翻滾。一會兒,湯圓便煮熟了。我早已迫不及待的在廚房等候,姥姥先盛出兩三個,給我墊墊肚子。我拿起小勺,舀起一個湯圓,輕咬一口,香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綻放,刺激著我的味蕾,一股暖流湧上我心頭。

現在,因為上學,很少能回去看望姥姥,但我每次回去,桌上還總能看到那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咬上一口,也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一成不變。

軟糯的口感令我回味無窮,香甜的味道縈繞在我舌尖,這就是幸福的味道,也是我舌尖上的家!

篇二:舌尖上的家作文

王思雅

雖說父愛堅穩沉重,可卻又耐人尋味,久久縈繞在舌尖難以忘懷……

嫩白的豆腐拈上一抹青綠,勾起一陣旋香,映那高大的身影。

我打小就喜歡吃豆腐,父親做的豆腐。

記著那年午日烈日當空,太陽火辣辣的烤著,我與夥伴玩的不亦樂乎,精疲力竭後,累的活兒都飄了。只隱隱約約的記得自己被一股香氣誘上了樓,門剛開啟我便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那是什麼,豆腐嗎?我擦了擦眼睛後才確認便一躍而起,在門框上,探著小腦袋,全神貫注地觀察著父親。

那姿勢那氣勢,可跟米其林大廚相媲美。忽然顯得尤為高大。父親端起豆腐,下入鍋中那一個個小云朵騰起了腳躍進去,魚貫而入。還時不時發出鳴笛般的聲音。父親抓幾縷青椒瀟灑一灑撒,變成了一個著名的交響樂樂隊。加上醬油,生抽醋,再點上幾滴蠔油,這是色彩味道都有的人流連忘返。抓住鍋炳顛勺翻炒,再顛勺再翻炒。不知過了多少次來,那香味已經被逼到淋漓盡致了,勾的人神魂顛倒。

​“站在這兒幹嘛?走,回屋吃飯。爸給你做了好吃的豆腐。”一句慈祥的話語將我的魂拉了回來。我站在桌前這些南方人豆腐好事斟酌了一番。那棕紅色的盤子好像溪水旁的小瓦屋,一塊塊豆腐似薄雪一樣臥在屋頂上,在燈光下多了幾絲光斑,橙紅色的絲綢,在白雪中暈染開來,添上一抹綠,與白雪融在一起毫無筆觸感,渲染的極為美妙,有些古香古色。那星星點點的黃斑猶如一隻只大雁劃過天空,留下足跡。好一幅絕妙的水彩畫。

不行我忍不住了,拿起筷子小心翼翼的夾起。生怕弄碎了他們呢,剛入口中便絲滑的不得了,脣齒留香。再一嚼,那一股奇妙的味道便流露出來,過了許久的味道仍然久久縈繞在舌尖,其中細膩的味道像極了父親平時對我的照顧一般,那豪邁的動作盡顯他的英雄氣概,平時中他用的雙手日夜不停歇的工作,它拂過我的臉頰,勾起過我的髮梢,沾過油鹽醬醋。

如今父親的在外日夜打拼,我從多次嚷嚷過讓母親做豆腐,也自己憑著記憶也嘗試過,可終究做不出那味道來。我曾思考過許久,卻遲遲得不到答案,或許那是因為它蘊藏了父親的愛吧!我猜測著。

父親用那雙手,用精神,用愛。支撐起起這個家用味覺,嗅覺,視覺。將他的溫暖,家的愛暖縈繞在我的舌尖,久久難以忘懷……

篇三:舌尖上的家作文

張梓暄

一縷清香,一股溫暖,一份盪漾在瓷盤上的流香童年。

“餓了吧?做個蛋餅吃?”外頭是北風呼嘯的凶猛,屋內卻是春陽愛撫的溫柔。一雙笑意盈盈的眸子如清冽的山泉,在淡橙的燈光下,泛著幾點白光,似繁星點點的夜空,美麗又安詳。裡面沒有歲月走過的疲倦,只有我的影子。“好!”那巴著小嘴早已在桌前候著了。

“啪。”清脆的破裂聲伴著順滑下來的蛋液傳入耳中。蛋液像一個個可愛的小太陽,那蛋黃一副與蛋清“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勢,但無奈敵不過外婆的筷子功,值得顫顫抖抖地和蛋清混成一團。麵粉也不甘示弱,“譁”的一聲硬是湊了進去,立即被黃色吞併了。幾粒小小的白鹽也沉入當中,不見了蹤影。

外婆抄起筷子,飛速地攪拌起來。佝僂的背更向前傾,一頭銀絲般的白髮中隱隱顯現出幾縷倔強生長的黑絲。一雙昏花的眸子認真地盯著一碗翻滾的“黃河水”,手卻靈巧得很,金箍棒一般的木筷來回打轉,大有幾分孫悟空攪流沙河的氣勢。一個個不服輸的小麵糰迫不及待地竄上來,外婆毫不客氣地將它們一一攻破。

忽然,筷子驟停,一場大戰歸於平靜。外婆甩甩手,慈祥的臉,勾起的脣角,我心中縈繞著絲絲暖意。外婆一把抓起蔥花,均勻地撒在碗中,如一葉葉扁舟,漾在“黃河水”上。一股淺淺的清香徐徐地散開。烙餅機閃亮登場了,外婆小心翼翼地將碗中那黃澄澄的液體倒入其中。“嗞啦——”烙餅機上演奏起一曲美妙的交響樂,不一會兒,蛋液便像吹了氣的氣球,肚皮鼓乎乎的,一股清香如羞澀的小姑娘,羞羞答答,忸忸怩怩,絲絲嫋嫋地蜿蜒,包裹了鼻尖,沁人心脾。

“來,吃吧!”外婆連皺紋裡都塞滿了笑意。我深深一嗅,蔥花的清香,雞蛋的醇香,混成牽引著我鼻子的味道,更牽引著我的心。一塊塊桂花色的餅上散著幾點“黑斑”,幾朵蔥花睡在上面,如秋日裡枯黃草地上的幾抹綠草。

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挑起一塊厚厚的蛋餅,剛一觸到牙齒,便暖了口腔。輕輕一咬,軟軟的,像棉花糖一般;暖暖的,如三月裡的春陽。細細品嚐,竟有幾絲淡淡的甜味在舌尖盪漾,好似把陽光化在了嘴裡。蔥花的清香溢滿口腔。嚥下,口中仍殘留著餘香,我滿足地點點頭,外婆寵愛地一笑。

用愛作原料,微笑做佐料,外婆的蛋餅,化開了我蜜糖一般的童年。那縈繞在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永不泯滅的依靠。

讀書撫琴,蠟燭做花,對聯我寫,還會做個糕點兒

篇四:舌尖上的家作文

袁一鳴

忘不了那個味道。

那個令我魂牽夢繞的味道,漫步於古巷中,石凳旁,餃子的香味總會纏住我的腳步,忘不了母親的餃子,忘不了家中的味道。

“媽,我想吃餃子。”我想念那種味道。”娃想吃餃子那就去包餃子嘍!"母親的聲音清脆而又悠長,像風鈴樣般的好聽。

母親事先把發好的面拿了出來,平鋪於桌子上,用手輕輕地揉搓,彷彿在那一揉一搓之間,麵糰逐漸由胖到瘦,由短到長。母親用刀吞吐著玉白的麵糰,成了一小片一小片,再用手壓扁麵糰,最後用擀麵杖擀成一個個精美圓潤的麵皮,也就完成了麵皮的工作。這些麵皮彷彿一吹就能破一般,格外精緻。母親又用勺子將肉沫攪拌,那肉沫芳香撲鼻。早已把我饞得垂涎三尺。母親似乎在不厭其煩地打磨著一個工藝品一般,神情專注,眼神犀利,她用勺子挖出一些肉放在“玉片"中,於一捏一按,一挖一掀中這些食材彷彿就擁有了靈性一般,變得服服帖帖。

餃子下鍋了,等的過程也是一種煎熬吧。白煙炊炊瀰漫在廚房裡,時不時調皮地鑽入你的鼻孔,充斥著你的鼻腔。

這時,我總會不停地想著,為什麼母親做的餃子如此好吃呢?我想不通,總想問母親,但她總是嫣然一笑,不回答我。

後來,我漸漸長大了,只顧著風雨兼埋,只幻想著詩與遠方,卻失了家中的溫暖,使我想到母親看我寫作業時想跟我談心又不敢談的樣子,都是針!刺我良心的針!

我終於明白母親做餃子如此香的原因了,那就是愛啊。小時候,我經常躺在母親懷裡,聽她講故事,我擁有了一切!而現在,我還有什麼?

“孩子,餃子好了"母親打斷了我的思緒,餃子晶瑩剔透,既不張揚,也不失看味,既不華麗,也不失美麗。不必說它的香氣,也不必說它的美味,單是它的樣子對於我就有無限的誘惑。

我咬了一口,麵皮給予肉的香氣,肉末給予麵皮的味道,肉汁“撲哧”一聲蹦了出來,味道纏繞在我的舌尖。就是這個味道,饞了我一輩子。

這就是家的味道,更是家的溫暖,我決定放下一些虛偽的夢想,多給母親一些腳踏實地的陪伴。我仁慈而又善良的上帝啊,願你讓這陪伴我一生。

篇五:舌尖上的家作文

周筱嫻

世間美味佳餚千萬種,我最喜歡吃的便是姥姥做的家常菜。我吃姥姥做的菜長大,但是姥姥做的麵條令我情有獨鍾。——題記

週末,我的大多時光都是與姥姥一同在鄉下度過的,那時,姥姥手腳麻利,我總能看到她在廚房裡忙東忙西,“寶兒,吃麵了!”姥姥滿臉笑意的看著我,我端起碗,抄起筷子,就大口大口的吃起面來,姥姥見了,不停的說著:“慢點吃慢點吃……”吃完了一大碗麵,我又嚷嚷著要學姥姥做面,繫上圍裙,看著姥姥先和麵,只見她整個胳膊都在用力,面在盆裡不停的翻滾,揉成一長條,提起來擰成麻花形,然後拎起兩端,上下抖動,兩臂張到不能再張,把長長的麵條折成兩截,兩截再拉,拉成四截,四截拉八截,一直拉下去,拉到粗細適度為止。在拉的過程中把面不停地往撒了乾粉的面板上,重重的摔,使沾上乾麵,免得粘了起來,姥姥越來越起勁,眉飛色舞,如體操表演,面像牛筋似的,兩個胳膊要沒有力氣,怎麼能行?面下鍋了,姥姥也舒了一口氣。待面好時,姥姥再一次將面端到我面前,我吃撐了,把碗推到姥姥面前,笑盈盈的說:“姥姥你吃吧,我吃了一碗了。”看著姥姥吃麵的情景,我的心中不禁酸澀起來。

現在,步入初中,學業緊張了,我下鄉看望姥姥的機會少了,很多次去麵館吃麵,總感覺沒有姥姥做的那種味道。這周,爸爸送我去鄉下探親,一進家門,姥姥變迎了上來,我看到姥姥的白髮又多了幾根,曾經挺直的腰彷彿也彎了,“姥姥,您在給我做一碗麵吧”“好”姥姥的回答堅韌有力。半盆面,一碗水,兩個雞蛋,熟練的手法揉好了面,稍等一會兒,再擀成薄面餅,撒一層面粉,折成長方形,快而準的刀法,不一會兒功夫,就像變魔術一樣切成了粗細一致的長條狀,白色精靈如同仙女散花飛舞下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面又好了,我吃著面,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面,是我的最愛,同時也代表了家的味道,愛的味道,它不斷刺激著我的味蕾,時刻提醒我,家,才是最美好的。

篇六:舌尖上的家作文

張芝涵

“吃飯了!”奶奶笑盈盈的說。家是整個世界最安全、最溫暖的地方,然後奶奶的每一碗刀削麵都蘊含著特殊的味道,你們知道是什麼嗎?

小時候,我很頑皮,家裡人都說我像一個假小子,可是一但我來到有著刀削麵的飯桌時,就變得尤其聽話,時刻聽著奶奶的安排,不為什麼,只為了快點吃刀削麵。

“吃飯了”奶奶拿著一碗熱騰騰的刀削麵來到我面前,這香味就像“毒品”一樣,瞬間把我吸進去,讓我出也出不去,進卻又像無底洞一樣,讓我越發向裡。在這裡,我既不像假小子一樣亂跑,也不偷偷地去看電視,也不想著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橋上玩耍,只是沉浸在這刀削麵的香味之中。

奶奶個子不高,但手腳十分靈活,雖然她已60歲了,但是卻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時刻保護我,時刻給我帶來溫暖。

每天晚上一放學,一進門都會習以為常地問一句:“奶奶,今天有刀削麵嗎?”而奶奶就像魔法師一樣每一分、每一秒都告訴我:“當然!”

一天,我放學回家,告訴奶奶我要吃刀削麵,奶奶二話不說就動起手來,快看奶奶的動作十分敏捷,一捏、一團、一打一個麵糰便做好了。看奶奶如舞一般優雅地拿起刀,似仙女在天空中撒下了片片桃花。瞧那動作的敏捷性馬上就趕上運動員的速度了。那片片充滿香味的小團瞬間變成奶奶的“小粉絲”在臺下歡聲笑語,呼朋引伴,小臉蛋都變得圓潤潤的……

可能那就是我舌尖上的家吧!但是……

慢慢地我長大了,我要離開奶奶了,但是我永遠忘不了我舌尖上的那個家,也永遠忘不了奶奶對我的愛。

現在的我每每在路上看到有賣刀削麵的地方時,總會去細細品嚐一碗。但總感覺缺點什麼。

前幾天,我再一次回到了奶奶家,奶奶知道了之後,早已準備好了我最愛的刀削麵,我一把撲到沙發上,放下書包,迅速地跑到餐桌前,一屁股坐下,等待著奶奶和刀削麵的到來,我拿到面就咬了一口,頓時感覺這是世界上最好吃、最溫暖的的一個面。讓我瞬間就幹完了一碗,奶奶用溺愛的眼神看著我說:“還要嗎?”,我大聲說:“當然了!”,這時家裡人都笑起來,媽媽笑著說:“小饞貓”,整個屋子都充滿了歡聲笑語和刀削麵的味道。

到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什麼是舌尖上的家。家是溫暖的、是和諧的、是充滿愛的,每一道菜都是我舌尖上的愛

篇七:舌尖上的家作文

袁一鳴

麻石小巷,黃昏。

“捏麵人嘍……”古樸的小巷深處,有我童年所藏不住的小欣喜,那裡傳來親切而悠長的叫賣聲,那懸在擔子上的布油燈,悠悠晃晃。擔子上的風鈴也跟著清脆地響。

桃擔提盒,叮鈴風鈴,走街串巷,往事依依,兒時捏麵人的手藝師傅形象猶在,是最讓我回味的。

老人每次來,我都在旁邊看得出神。不必說他那光滑的“百寶箱”,五顏六色的麵糰,也不必說箱上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單是小小的麵人,對於兒時的我就有極大的誘惑。

在木箱最上面支架上,插著老人的得意之作。有衣袂翩翩的仙女,威風凜凜的猴王,面若重棗的關公,提劍縱馬的張飛……無不勾起我的食慾,心想味道那一定是極好的。

七彩繽紛的麵糰,在老人的手裡幾經捏、搓、揉、掀、再用小刀靈活的點、切、刻、滑,彷彿有了靈性般服服帖帖。一雙粗大厚實的手,捏起麵人卻變得異常靈活,於一撥一挑,一按一揉間,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這時,我早已央求父母給我買一個了,母親很疼我,給了我5元。一張小嘴就在師傅的擔前守著了。轉眼間,一個手持大刀鳳眼生威的“關二爺"形象便誕生了。

因江米麵蒸熟之後本身就發亮,再加上蜂蜜的作用,陽光下簡直透明瞭,如牙雕玉刻般,湊近鼻尖,那甜蜜的馨香立即充滿了整個鼻腔,鎖住人的魂魄,纏住人的腳步,讓人愛憐,不忍離去。

風輕輕地搖著風玲,引來了十幾個鼻子,搶著爭著買麵人,這固然也成了一大樂趣,下手慢的孩子也只能站在旁邊看著別人吃,那可是極難受的。每當我幸福地吃上一口,便覺得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

老人少有言語,表情淡然專注,總能傳遞一份安寧給我,讓一顆浮躁的心歸於平靜,我曾也想拜他為師,行走江湖,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但終沒有。

許多年過去了,聽大人們說,門前的老街已被林立的高樓取代,如今,這樣的老手藝人只偶爾出現在民俗表演活動中,兒時的趣味也被埋沒了,只留下了些小歡喜。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老人是否找到了傳人,這種古老的民間工藝是否有人傳承,每次回味起那位捏麵人的老人,我的心頭竟會湧起一絲遺憾——當初為什麼沒有就那樣跟著他學藝出遊呢……

麵人和老人就是我童年所咀嚼的極深的記憶,總會讓我回味無窮,兒時,終是回不去的罷。

篇八:舌尖上的家作文

王曉珂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想家的人怕望明月,而我卻怕吃家鄉的主食。

一座古老的小橋,一片片青磚紅瓦,外面淅淅瀝瀝的下起了小雨。屋簷下的一位老人正在攤著煎餅。那老人就是我的姥姥,姥姥做的煎餅好吃又有嚼勁兒。

小時候,姥姥總愛在屋簷下攤煎餅,我也總愛在旁邊坐著,看著姥姥把攤好的煎餅放好,我就立刻把煎餅一邊撕著一邊吃著。看著姥姥把攪和的麵糊用勺子挖上一勺再把勺子裡的麵糊倒在攤煎餅的鍋上,再用一根長長的,扁扁的到我至今也不知道的東西攤開還得注意著火候,時不時添點柴火,火候掌握不好就攤不成功了。小時候,看著姥姥攤煎餅是我最喜歡做的事。

到了吃飯的時候,姥姥把攤好的煎餅捲上菜,咬掉一口再給我,我也總是好奇地問∶“姥姥你怎麼總是先吃掉一口?”姥姥總是笑呵呵的說∶“因為姥姥呀,就好這一口。”後來長大了,知道了姥姥為什麼總是先咬掉一口,不是因為姥姥喜歡吃第一口,而是第一口上沒有可口的飯菜,而姥姥總是想讓我第一口就吃上可口的飯菜。這就是姥姥的愛,用最平凡最簡單的方式愛著我。

後來長大了,回城裡了。雖然能吃到煎餅,但都是機器煎餅媽媽也嘗試過做煎餅。可是麵糊不是稀了,就是稠了,一直都沒有做出來。

姥姥現在老了,背駝了,但是攤煎餅的手藝還是沒變。只要我一回姥姥家,姥姥就會攤煎餅給我吃。姥姥把面和水一起和好,把柴火升好就開始攤了。撈一勺麵糊倒在鍋上,一圈一圈的攤開。姥姥可不像別人一樣在鍋上刷一層油,姥姥不刷油但是攤煎餅並不會粘鍋。我也還是坐在一旁一邊撕著一邊吃著,看著姥姥攤煎餅。我也問過姥姥,姥姥是怎麼和麵糊的,為什麼攤的那麼好吃?姥姥說那是和了一輩子,攤著一輩子的手藝哪有什麼技巧!

吃飯時,姥姥還是把煎餅卷好,先咬掉一口再給我吃。

我知道了,姥姥攤了一輩子的煎餅裡,每一張都有愛,每一張都充滿了愛。那是家的味道,那是愛的味道,那是最平凡的味道,那是姥姥的味道,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忘了的味道。那味道早已早早的留在了我的腦海裡,久久的不願離開。

篇九:舌尖上的家作文

於欣可

在我家裡,廚藝最好的還是要屬於“廚房大神”——老媽了。

老媽會做許多好吃的,如可樂雞翅,蒜爆魚,茄汁大蝦……在這眾多的美食當中,有一種看似平凡但又十分獨特的,也是我們全家百吃不厭的食品——地鍋雞。

地鍋雞的湯汁較少,口味鮮醇,餅借菜味,菜借餅香,具有軟滑與脆香並存的特點,這也是我喜歡它的原因。

媽媽做地鍋雞時,我常常在一旁看著,當然步驟我也是略知一二:1、蒜和薑切片,蔥和紅辣椒切段。2、雞切塊入水鍋燙,撇沫,撈出。3、倒油,加調料翻炒。4、放入雞塊,大火翻炒,再轉小火燉,燉時擀麵做麵餅,將餅貼入鍋中四周。5、放入辣椒,加鹽調味,大火收汁。

看著媽媽那熟悉的動作,我想我是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按捺不住我那顆激動的心,(當我拿起鍋鏟在那翻炒時)像一隻兔子一樣,砰砰亂跳,時時不能恢復那平靜的心,將雞肉用小火燉了許久之後,香味漸漸的從鍋裡鑽出來,讓我們聞聞它的香氣。

地鍋雞做好了,開始吃時,我最喜歡先吃雞肉,那雞肉飽滿而又濃香,濃醇的湯汁已經深深的和雞肉融合到了一起,咬了一口,彷彿是掉進了肉的天堂,沉浸在其中而久久不能出來。吃完一塊雞肉還不過癮,還要再吃第二塊、第三塊……讓我一個能吃辣的人,吃的舌頭髮麻,嘴也火辣辣的,這時才想起來吃一口餅,那餅也很有嚼勁,咬起來外滑裡嫩,吃完一塊,嘴裡還是“餘香繞牙”啊!

在吃地鍋雞時,我吃出了媽媽對我濃濃的愛,不僅如此,我還吃出了我們家的豪爽。

篇十:舌尖上的家作文

李易航

“上菜了,上菜了”一鍋地鍋雞就上來了,那辣椒與雞肉的香氣撲鼻而來,聞著我口水直流一地,都快成一條河了。

地鍋雞在徐州非常有名,家中的老老小小應該都知道,要是我給他們推薦地鍋雞的話,我一定告訴你,百味地鍋雞和棉布地鍋雞,有一次去西安路百味地鍋雞吃的時候,我想去看看他們的製作過程,廚師就帶我去了。

只見一位廚師把提前焯好水的雞,切成雞塊。

放入辣椒,蔥,姜,蒜入鍋炒出香味。然後加雞塊依次加入料酒、醬油、糖、鹽等調味。然後把活好的面用手把面劑壓扁大小厚薄適度。等湯煮沸後在鍋的四周依次把喝餅貼上。最後再頂多燉十分鐘,就好啦。如今有師傅將傳統的地鍋菜傳統方法加以改良,從而推出了地鍋魚,地鍋牛肉地鍋三鮮,地鍋豆腐,地鍋小龍蝦。等地鍋佳餚。

在戲馬臺對面就可以找到徐州的名吃飽飠它湯。名字叫馬市街飠它湯。這湯為什麼叫飠它湯呢?傳說古時候有個帝王,路過徐州,然後品嚐了這碗湯,問到這碗湯叫什麼名字?一名官員就回答到這湯叫飠它湯?飠它湯以母雞、豬肘子、麥仁、豬大骨、清水為主料。配以中草藥十多種作為輔料。十個多小時熬成,味道醇厚,鮮香爽口。他們還有美味的煎包、八股油條、肉合、蒸包等。

烙饃是徐州的著名小吃,在徐州眾多面食中,這是一種看似極為平常而又頗為獨特的,演示令徐州人版吃不厭的麵食。烙饃吃起來柔韌、筋軟、有嚼頭、壓餓。烙饃捲上饊子更是絕配,裡面脆,外面軟,有筋道,噴香十足。

把子肉相傳,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彼此惺惺相惜,決定拜“把子”。哥幾個也辦完了,就把豬肉萱花豆腐,弄在一個鍋裡煮。燉好的把子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色澤鮮亮,入口醇香。再配上一碗澆上肉湯的白米飯,回味悠長,口口留香。

最後還得來講講徐州的糕點。其中我最喜歡吃的是蜜三刀。是我們徐州的八大樣之首。具有漿量不沾,味道甜軟,芝麻香味濃郁特色。是古時候中有人請蘇東坡給點心起名,他見糕面便有三刀浮切的刀痕,隨口答:“蜜三刀"。

這就是我的舌尖上的徐州。

篇十一:舌尖上的家作文

程馨銳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徐州的烙饃,雖沒有西安羊肉泡饃的“脣齒留香”,也沒有重慶火鍋的“色彩斑斕”,更沒有云南過橋米線的“柔軟細膩”,卻有一番獨特的風味。

烙饃是徐州人最熟悉的美食,姥姥烙的烙饃,那可是數一數二的好吃。每當我去姥姥家時,總是纏著姥姥烙烙饃,姥姥也總是笑著對我說:“好”。

有一次我半蹲在門口,透過門縫仔細偷看著姥姥的動作,只見她用一個大勺子盛出幾勺麵粉放入盆中,在加些水,用筷子均勻的攪拌成型,然後把面平均分成若干個放在提前撒好面的案板上,再用手把一塊麵團按圓,壓平,再用擀麵杖把麵餅擀成又大又圓的形狀,這樣一個薄如紙的麵餅就完成了。你以為這就完了?不不,這些其實只是第一大步,第二大步,就是燒鍋了,姥姥家的鍋可不是平常家裡炒菜的鍋,而是需要燒木頭的鍋熗子,只見姥姥先用火點燃一堆乾草,放入鍋熗中,然後迅速填進幾根木頭,把鐵板平放在鍋熗上,溫度升高後就把烙饃放在上面,烙至金黃後翻面,兩面都金黃後,這樣一個色香味俱全的烙饃就完成了。一看到烙饃,我就迫不及待地衝進去,抓起烙饃就吃,可把姥姥嚇了一跳,姥姥對我說:“你這孩子,唉,慢點吃啊,燙嘴呢!”我從口中擠出倆字:“沒事!”口中的烙饃散發著濃郁的麥香味兒,充滿勁道,清香四溢。姥姥又接連落了幾個烙饃,個個金黃誘人。

咀嚼烙饃有助於鍛鍊我們的臉部肌肉,但是牙口不好的老人不宜多吃,對牙齒不利。

熱騰騰的烙饃裡還可以捲上饊子,大蔥等,蘸上醬料,不僅卷出了烙饃的美味,還卷出了姥姥對我深深的愛!

烙饃的勁道與徐州人的豪邁萬般相配,它是徐州人的象徵。舌尖上的徐州,是我最美好的記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