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600字(精選5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8.39W人 

篇一:故鄉讀後感600字

故鄉讀後感600字(精選5篇)作文

魯迅,中國文學史上最璀璨的一顆亮星,他的文筆幽默中又適宜的諷刺了那些人或物,《狂人日記》,《朝花西拾》,《故鄉》等書都含有極高的閱讀價值,而我推薦的是《故鄉》。

故鄉講的是魯迅會到了別了二十餘年的家鄉,總共有兩名主要人物:閏土和楊二嫂。魯迅回來後,爲母親置辦了一些物品,突然一個人聲冒了出來,是楊二嫂,先跟魯迅套近乎,發現沒有用後露出真面目,迫使魯迅將舊傢俱送給她,甚至在走之前還順走了母親的手套。魯迅只用語言和神態就可以讓我們體會到楊二嫂是一個貪得無厭,咄咄逼人的人物形象,體現出魯迅寫作的奧妙。

楊二嫂走後,母親說閏土要過來後內心十分高興,不由得想起以前與他一起玩耍的光陰,閏土來後的表現卻讓他明白,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大大小小事情的沖刷,閏土以經不再是以前的那個閏土,正如魯迅所說:“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將一些東西給他後,聊了一會天后回去了。

楊二嫂自從我們收拾行李來,幾乎每天必到,還從灰堆裏掏出十幾個碗碟,自以爲有功,把魯迅家的狗氣殺給拿走了,從這裏又可以看出楊二嫂是一個貪小便宜的人。

魯迅臨走時看着越來越遠的故鄉寫出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篇文章是魯迅在1921年寫下的,作者在1919年回到故鄉後遇見以前的一位小夥伴時卻發現他被風雨飄搖的社會傷的千瘡百孔,這使他們之間有了一條不可逾越的橫溝後有感而寫,這篇文章既悲涼又不失希望。爲何悲涼?因爲一個你最好的朋友讓你感到前所未有的隔閡與陌生,身份這個鎖鏈牢牢的鎖在閏土身上,不是解不開,而是不敢解開。

篇二:故鄉讀後感600字

夜空中的一輪皎皎明月,總能勾起無數離人心中的思念。它可以寄與明月,伴君同行,亦可與親友同登山,插遍茱萸。這是世間最近,最美的距離。但若思緒染上塵埃、傷痛或求與不得,那便是最漫長的距離。

本文中的楊二嫂便是一個典型的熟悉的陌生人。她作爲魯迅家的街坊鄰居,本應是極爲熟悉,關係較好的。但從後續楊二嫂一系列對魯迅的譏諷和最後取走物品的行爲,令人絲毫感受不到鄰里間友好的關係,只能看見因爲一絲小利益而相遇的一種金錢的銅臭味。楊二嫂只是這類人的一個代表,可知喜迅後續遇見多少相似之事。因爲部分因素而相見,但二人的心卻在天涯的兩端。最陌生的關係卻僞裝成熟絡,卻永遠無法改變其本質,那是遙遠的距離。

閏土的前後變化是文中着重描寫的一個方面。過去的閏土可愛又富有活力,如今的閏土面如土色,那張臉彷彿徹底與過去決別,找不到曾經的絲毫影子。但外表的變化只是最表層。更多的是一種在精神方面前後的撕裂感,那一聲輕輕的“老爺”標誌着支撐着閏土的自信與自尊的最後一抹屏障的倒下,是他對那個黑暗社會的屈服,他垮下了,不是個追求光明與希望的男孩,而是一具麻木的行屍走肉。自此,他與仍執筆爲中國光明未來奮鬥的魯迅先生有了一條代溝,是屈服與奮鬥,是信神還是信人?少年閏土早已死去,只留下先生的念想,以及與中年閏土那既熟悉卻又無法直視的陌生與距離。

魯迅先生離開故鄉,心中或許有一分不捨,但更多應是逃離那份陌生距離的劫後餘生的慶興與爲衆人命運的哀嘆,對社會的迷惘。

故鄉,故鄉,是老去的家鄉,也是老去的衆人。它早已故去,留下的只是心靈上最遙遠的距離。

篇三:故鄉讀後感600字

希望之路是暗淡的,不惹人走,但他舉着星星燈火,走上了這條路,留下了深深的腳印。——題記

初讀,讀出了淒涼。深冬時節,陰晦的天氣,蕭索的荒村,給我帶來一種不安的情緒,彷彿有一種莫大的壓迫感,使人喘不上氣。神情淒涼的母親,尖酸刻薄的楊二嫂,態度恭敬的閏土,營造了嚴肅緊張的氛圍。在這個破敗的老屋裏,一切都顯得那麼悲涼。他們在悲哀什麼呢?

再讀,讀出了對比小時候的閏土與成人後的閏土進行對比。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並加上了因勞累而磨出的時光旅跡;紅活圓實的手已經變作又粗又笨的“松樹皮”;對魯迅的稱呼由“迅哥兒”變成了“老爺”……這一系列細緻的描寫,生動形象展現出閏土與作者那堵不可磨滅的、厚實的牆壁。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一個由勇敢開朗到麻木不仁的窮苦勞動人民的形象。再看楊二嫂,“細腳伶仃的圓規”“凸顴骨,薄嘴脣”“尖利的叫聲”無處不凸顯出楊二嫂的尖酸刻薄。也表現出由“豆腐西施”到“人比黃花瘦”的一個悽苦商販的形象。種種描寫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嚴格的社會階層的封建制度,使窮苦的勞動人民將希望寄託於神明。作者自我感慨“我的願望渺茫罷了”。我陷入沉思,願望?什麼願望?不久便茅塞頓開,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願望啊!是改變當時中國人守舊封建思想的願望啊!

“希望本無所謂,有的無所謂無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看見魯迅,我便想起這樣一段話:一個人馬不停蹄的追趕,相信前方有光,而他留下的腳印吸引着路人去追尋,當無數人的腳印匯聚在一起,便成了路,永無止境延伸向遠方……

篇四:故鄉讀後感600字

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海子

在那個封建的舊時代,魯迅先生執着他那支搖曳着曙光的溫暖的筆桿,嘆息着貧困的悲哀,撫平了失望的灰燼,喚醒了沉睡的人們。

《故鄉》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記述了“我”的所見所聞,文章着重塑造了閏土和楊二艘的人物形象,藉此揭露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若生活的現實。小說也深刻批判了受封建社會等級觀念和迷信思想的影響,勞苦大衆所受的精神束縛,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故鄉》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閏土悲劇的形象。他讓我清晰地意識到殘酷的社會真得能把一個鮮活的生命榨乾,碾碎得面目全非。孩童時代,人與人之間沒有地位與尊卑之分,年齡相仿就會玩兒在一起無憂無慮。迅哥兒還是那個迅哥兒,閏土卻不是最初認識的閏土了。芳華耗盡、心靈殘破的閏土,他“第六個孩子已經會幫忙了”,“他的家裏窮的揭不開鍋,好幾個孩子都不幸夭折”,遇到兒時的玩伴卻是習慣性跪下叫“老爺”。魯迅先生從閏土的身上照見了社會和時代,照見了無奈和悲苦,也照見了自己的過去和當下。

魯迅的年代距離我們好像越來越遠了,然魯迅先生刻畫的是被現實所打敗的人,被現實所打敗不是魯迅先生那個年代獨有的,而是從古至今都有。閏土能幹活,能吃苦,活在當下至少溫飽問題能解決。閏土所代表社會底層廣大人民的溫厚純良、堅忍吃苦,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儘管他們曾經屈辱地如螻蟻一般匍匐着,但作爲活在21世紀新時代的民族後輩子孫,我們要銘記這段慘淡的歷史時光,牢記這些同命運默默抗爭的人。

慶幸的是,閏土後代如水生等人,眼瞳有光,有路要走。

慶幸的是,生逢盛世的我們,年少起擔當,高歌越關山。

無論我們穿着綾羅綢緞看過這個世界,還是衣衫襤褸走過這個世界,請相信未來吧!

篇五:故鄉讀後感600字

力量隨距離平方遞減的是光,力量隨距離平方遞增的是故鄉吧。對於中國人來說,故鄉是起始點,也是一個終究要回去的地方。近來,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長長的八頁,亦是短短的八頁。是霎那的悲涼,亦是無盡的遺憾。

所以魯迅的遺憾究竟是什麼呢?

是昔日的故鄉變爲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天氣的陰晦,使蕭瑟淒涼的氣氛觸動了魯迅先生的心,使我也彷彿身臨其境。我好似看到了魯迅先生微微闔上的眼,看到了魯迅先生黯淡的長衫,看到了魯迅先生乾裂而又微微顫抖的手。

是天真活潑的閏土變得遲鈍麻木。曾經一起捕鳥,聽閏土講稀奇事的日子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是一聲“老爺”!閏土的心裏好似有什麼純潔無暇的東西因某種緣由亦或是種種緣由被生活禁錮於籠中,撲朔且晦澀的所謂的“信仰”幽幽然潛入,像油井一樣噴薄而出,肆意氾濫,往往使他看上去謙恭而又含糊。可悲的厚障壁啊,是魯迅先生的恨又無可奈何。讀到這裏時,我的心好像被擰了一下,是擰出了血般的疼。雖沒有過親身經歷,但心裏還是爲舊中國善良的人民把希望寄託於求神拜佛,提線木偶般的痛苦遭遇而感到深深痛心。

是年輕時頗有姿色,生活不錯的楊二嫂變成了自私貪婪的庸俗小市民。一句“貴人眼高”引得魯迅先生惶恐,階級和眼界的侷限使得楊二嫂變得勢利,痛苦麻木的生活竟迫使楊二嫂變得愛搬弄是非。楊二嫂是那個時代的遺憾,令人惋惜,令人動容。

在那個封建的時代,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什麼是那最後的玫瑰呢?唯有智慧與開放的光輝,能夠像漫過山嶺的薄霧。魯迅先生是啓蒙者,是故鄉的批判者。他像一顆啓明星,引領我們渡過無邊的黑夜,翻越綿延無際的山嶺,使中國的未來無此遺憾,在光輝番照耀下,不斷前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