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節日

中秋節遐思作文1000字

本文已影響 7.93W人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轉眼又是一年中秋節。只是沒有想到今年國慶和中秋同框,更沒有料到中秋夜想要賞月的我卻只看見天上一團烏雲。

中秋節遐思作文1000字

今年的月亮藏哪兒了?望着那團團的烏雲,心中想着假如那一輪皎潔的明月此刻正照耀大地,大地必如披了一層紗衣,天邊有無數顆星星和它作伴。或許,地上就有一個孩童正坐在阿婆懷裏數星星呢吧,滿院灑滿了銀光;也或許,有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路過一個正在彈琴的盲女孩的房屋,於是就叩開房門坐在鋼琴前彈奏了一首美妙的月光曲呢;又或許,天底下有多少遊子思婦正癡癡張望那輪明月,寄託千里共嬋娟之意,一腔愁緒竟至徹夜無眠呢。而我則憶起了亮如白晝的月圓之夜,一個小女孩下了晚自習,即便獨自走在歸家的鄉間小路上,四下裏寂靜無聲,總覺有明月一路相伴,雖有陰影處也不覺害怕的身影。啊,多少年沒有在月下走過那條鄉間小道了?多少年沒有在老家挽着母親的胳膊在月夜下串門,聽長輩們拉家常講故事了?中秋夜,家鄉月的影子如洗過的照片格外清晰起來。愁緒如絲,竟被扯起,即便是在一箇中秋節無月的夜裏,難道人的情緒是會傳染的嗎?

原本,中秋節就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祭月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所以,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縱觀我國文學史,“月”自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寄託情思的一種意象。

月象徵美人和戀情。最早的詩歌《詩經》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樣的詩句,是月下懷念愛人的一首詩,想象圓月高懸,清澈幽冷的月色中,獨坐一人,他想起了自己那位漂亮的愛人,於是心中被騷動,惶惶然不能自已,以至陷於深沉的痛苦之中。

月最能表達思鄉懷人。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寫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這清冷的月夜,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着和兄弟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家愁國難,句句含情。中秋懷念兄弟最有名的要數蘇軾的《水調歌頭》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幾乎人人耳熟能詳,因爲詞寫到人心裏去了,現代人把它譜成曲,再加上王菲的天籟之音,於是一首絕美空靈的歌曲就誕生了。

月能引發人的想象,比如李商隱在中秋夜聯想到嫦娥奔月的傳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寫出了不同常人的見解。

月能引發哲思。邊塞詩人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一輪明月跨越千年,深沉的歷史感蘊含在字裏行間。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宇宙浩渺,時空蒼茫,人生短暫。雖年年歲歲“月”相似,卻歲歲年年“人”卻不同。人生就如同歷史長河中稍縱即逝的流水一般,顯得渺小而短暫,只有那明月和宇宙纔是偉大而永恆的存在。

月下最能見到謫仙。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看到一個出門在外四處漂泊的普通遊子。讀“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活脫脫放蕩不羈的“謫仙”形象。一舉杯,明月爲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音,也是他詩歌中不可或缺的常客。世人唯有在月的清輝裏才能讀懂他的懷才不遇,讀懂他的寂寞和孤傲,讀懂他的失意中的曠達樂觀和進取中的灑脫豪放。“樽中月影,或許那纔是你故鄉,常得你一生癡癡地仰望?”我說月宮中不止一個嫦娥,或許還居住着一個浪漫的李白。

在這蒼茫的夜色中,我的思緒如脫繮的野馬,時而不寧,時而平靜,我究竟想看到什麼呢?我想看到天上一輪冰清玉潔的圓月,借它向遠在他鄉的小弟遙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借它向老家的爹孃道一聲“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想面對圓月虔誠祈禱:祝福我的國國富民強,山河無恙!

清輝一瀉三千里,九州團圓一家親。這一刻遲早會到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