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議論文

傳承與創新作文800字議論文(精選7篇)

本文已影響 8.78W人 

篇一:傳承與創新作文800字議論文

傳承與創新作文800字議論文(精選7篇)

以創新之剪,裁傳承之苗

成名軒

舒曼曾經說過:“人才進行工作,而天才進行創造!”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天才。在湖南衛視大型民歌競唱節目中,milK樂隊改編了經典音樂作品《鴻雁》,引起強烈的反響,聽衆中有人表示創新得很好,也有人覺得改編得太離譜了。華晨宇認爲大膽創意是好事,但要找誰表達方向;譚維維說我們不能爲了創作而創作。

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由改編歌曲引發的熱議。前些時間,某少女偶像團體就因改編經典歌曲《中國功夫》而被網友所唾棄,而這次的事件與先前如出一轍,都是對經典傳統的現代化創新,但最後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讓我們不禁思考,是對經典進行創新,還是保持它原本的樣子傳承下去?我認爲應該兩者兼備。傳承給予創新更多的可能,而創新使得傳承更加豐富。

傳承與創新其實並不相違。傳承經典好比種下一株樹苗,而創新便是能修剪枝葉的剪刀。兩者應是相相成,相互促進。傳承是根本,是本體。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便是一點一點傳承下來的,若是失去了傳承的主體,又何談創新呢?

那麼創新是否一定可行呢?當然不是,創新是一把剪刀,在修剪枝葉的同時也可能將經典這枝樹苗破壞掉,這便得不償失了。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大多爲一些改編歌曲吸引眼球。正如華晨宇所說:“改編歌曲要大膽創新,也要找準表達方向。”可見創新不能是隨意,不能專門爲了吸引眼球。創新是要用心的,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將傳統從被遺忘的邊緣拉回到人們的視線中,讓那些已沉寂許久的經典再次發光發熱,讓傳統得到復興,獲得新生,這纔是創新!

天才進行創造,這固然不錯,但創造的心靈屬於每一個人。就像詩一樣,詩詞是天才的創造,而詩意屬於每一個追求真與美的靈魂。

政治上有這麼一句話,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沒錯,縱觀人類社會每一次向前大邁步,都是創新在背後推動。文藝復興如此,工業革命如此,現如今更是如此。中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我們更應握好創新之剪刀,栽好傳承之樹苗,讓其茁壯生長。

篇二:傳承與創新作文800字議論文

以傳承之調,放創新之歌

季奕辰

關於傳承與創新,有人緊抱傳承而拒不創新,有人全力創新而罔顧傳承。在我看來,傳承與創新是不應該被割裂開來對待的,而應讓它們在文化的舞臺上相輔相成。傳承與創新的關係,就好比潮水與浪花,光有潮水來去,過於沉寂,只有浪花才能賦予其活力;光浪花翻騰又過於躁動,要伴隨着潮起潮涌,才顯得沉穩。只有潮水與浪花兒相伴,傳承與創新互融,文化藝術的海邊纔會有綿綿不息的濤聲。

湖南衛視上一曲《鴻雁》的翻新,引起了巨大的輿論浪潮。傳承與創新如何做到平衡,成爲人們熱議的話題。依我來看,想要覓得這種平衡,還需臺上的各位與臺下的看官共同努力。

首先,臺上人要敢想敢做,臺下人要樂於接受。

若藝術界缺少了創新,何來文藝復興;若文化界不敢想、不敢做,又何來五四運動?既然有了思考,又有了新思維,就要敢於不斷地去嘗試。縱使不受歡迎,重頭再來就是了,沒有什麼新事物一開始就會被認同的。像魯迅、陳獨秀這般的英傑不也被戴過“激進派”、“反動派”的大帽子嗎?

作爲新時代“傳承人”無需害怕那些世俗的眼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才子。同時,看客們也不應太固執,如若只抱着初始的思想,批評一切不合心意的事物,又何來藝術的進步?

其次,臺上人要認真嚴謹,臺下人要理性敏銳。

創新不是打着新的幌子,侮辱傳統,走歪門邪道。於人於己於社會有用的那才叫創新,低俗惡趣味的延伸叫“濫”。創新者應有正確的思想目標,先對傳統有足夠深入的瞭解,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創造新的輝煌。創新的目的是要引導人們向善向美,而不是把人往陰溝裏帶。

作爲觀者也要提高警惕不從衆跟風,保持自己的眼光與看法,理性看待創新,既不爲邪風推波助瀾,也不替大衆眼光刷票。

最後,臺上人要認準初心,臺下人要用心感受。

就如同很多學生爲了學習而學習一般,爲了創作而創作的批量產品層出不窮。這導致了很多無病呻吟、附庸風雅的假性創作。這種沒有內涵的創作,常以新穎的形式博人眼球,但最終無奈於內容空洞,被人們遺棄。真正的創作,發端於有感而發的唯美、唯性情。

成功的創作往往基於傳承,有思想,有深度,就像傳統大樹上生髮的嫩葉,不斷煥發生機,纔不會被遺忘。觀者出於尊重,應該用心欣賞感受,與作者的思想情感共鳴。因此,一場傳承與創新的交接儀式纔夠完整。傳承就像是遠古的回聲敲下沉穩的步調,創新即是探索的火炬,灑下激越的火花,而新一代就正當伴着迴響,激着火花舞出自己的風采。

篇三:傳承與創新作文800字議論文

以傳承爲基,造創新大廈

王欣悅

當下,豐富多元的文化市場令人眼花繚亂,不斷迭代的“時尚”似乎在取代“經典”的崇高地位。

在湖南衛視大型民歌競唱“春天花會開”節目中,milk樂隊改唱了經典音樂作品《鴻雁》。對此,有人表示贊同,但大多數人表示它偏離了經典民歌的主題,而完全淪爲博取眼球的跟風之舉。這不禁讓人思考,究竟是創新好,還是傳承好呢?

17世紀,“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牛頓曾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爲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的,若此前沒有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觀測天空,沒有丹麥天文學家第谷觀察天體運動,牛頓又怎麼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這說明,唯有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纔有了依據,纔有了支撐其理論成立的支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傳承是創新的另一種方式。這就好比一泓清泉有了源頭後,順着坡向前奔流一樣,那源頭便是傳承,創新便是奔涌向前的泉水。誠然,若無傳承,何談創新?

但是創新,並不是隨意、盲目的創新。真正的創新,必須把握神聖經典的精神內核,能夠對偉大經典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如果有了這種莊嚴的態度,那麼增添什麼新的元素,或者減少什麼舊的成分,都是適宜的。像milk樂隊改編樂曲那樣的博眼球跟風是不可取的。雖然其創新精神值得借鑑,但就如譚維維所說“不能爲了創作而創作”,僅僅爲迎合大衆口味,而將經典作品強行融入現代流行文化,使其掉價,這是可笑的。

那如何創新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便是當今傳承與創新的最佳方式。我們既要學會保留歷史的精華,也要學會融入新時代的華章,再加上自己的思考與靈感,才能使“傳承”與“創新”齊飛共進。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托爾斯泰如是說。

清代有兩位書法家,一個叫翁方綱,一個叫劉石庵。翁方綱講究“筆筆有來歷”,處處以虞世南、歐陽詢爲典範。劉石庵則學習各家之長,然後發展個性,創造了一種豐腴厚重的書體。翁方綱評價劉石庵說:他哪一筆是古人的?劉石庵則反譏翁方綱道:他哪一筆是自己的?書法史證明,翁方綱遜色於劉石庵許多,因爲他侷限於古人的知識,自始至終都是一昧地傳承,而沒有自己的一點創新;而劉石庵在傳承各家之長的基礎上,有屬於自我的創新元素。

高聳的大廈往往建立於完美的基石,就如創新的前提是一個好的傳承。傳承是建立創新的基石,創新是包含傳承的存在。若沒有傳承,創新則會是無證之詞和無稽之談;若沒有創新,傳承便是一座鎖住人們思想的監獄和無法打破的牢籠。

篇四:傳承與創新作文800字議論文

塞尚的藍花瓶豈能摔碎

鄭翔文

在湖南衛視大型民歌競唱“春天花會開”首期節目中,milk樂隊改編了經典音樂作品《鴻雁》,反響強烈。華晨宇認爲,改編歌曲要大膽創新,當然亦要找準表達方向;譚維維說,我們不能爲了創作而創作。從建設文化型社會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觀點均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其觀點值得我們深思。

現代人的價值觀念,經過兩千多年的蕩浪浮沉,已與古人產生了不小的認知差異,甚至可以說是文化隔閡。在這種情況下,“照搬”、“復活”傳統文化顯然十分不妥。

傳統文化如同法國印象派大師塞尚的藍花瓶,似乎早已成了古董。這樣的“老古董”,需要傳承嗎?如果需要傳承,那麼如何傳承?我想,首先要回答好“傳統文化究竟能給當下生活帶來哪些改變”這個問題,即究竟是更優的生活品質,還是更好的社會形態,更健全的國家制度。我以爲,傳承的終極目的在於給予民衆以生活的幸福感,同時爲文化走向世界開拓道路。這便是“文化傳承”的價值所在。

“復活”≠“復興”。15-16世紀的西方曾經有過一次文藝復興運動,它雖不免帶有資本色彩,卻仍不失爲一種借鑑。西方進入文藝復興的時候,特別講求思想自由,於是各路思想紛紛破繭成蝶,成就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段佳話。今天,我們在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格外強調發動“創新引擎”,實現文化復興,其用意便是在於營造一個近當代文化的“百家爭鳴”。

創新不是目的,而恰恰是一種手段。這種手段更像是一種潤滑油,講究一種“度”,無論用多用少,都會損壞機器;只有恰到好處的“度”,才能起到潤滑的功效。如果將塞尚的藍花瓶摔碎,以見其“創新”,那真是愚蠢!

單霽翔痛批現在的文化傳承是“廣泛吸納各個國家的文化素材作爲外包裝,將之灌注以普世接受的價值觀”。誠然,隨着國力的強盛與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民把傳統文化作爲自己的精神追求。這給文化傳承帶來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文化傳承,這給文化傳承帶來了更多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過度創新帶來的過娛樂化、過流量化、過商品化。正如“復興之路”特別展覽在出口處設置“起點”座標,這也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正如那迷霧中看不清的遠方。

在迷茫中向前走,憑的是一顆不變的心。只有胸懷敬畏,矢志不渝,我們才能在傳承之路上無怨無悔,愈走愈遠。

當兩束光對撞,它們不會消失,而是會發出一道更絢目的光。當傳承與創新對撞,迸發出的不僅是文化的活力,更有心靈的撫慰,歲月的遺痕。

以創新爲槳,以傳承爲舟,如此,雖一葦猶可航。

篇五:傳承與創新作文800字議論文

草螢有耀終非火紅塵有幸識丹青

肖婷

“創新”遇上“傳承”,是川端康成發現海棠花未眠,還是世人褻玩本該遠觀的清蓮?

湖南衛視大型民歌競唱“春天花會開”節目中恰上演了“傳承”與“創新”的碰撞——MTIK月隊改編了經典音樂作品《鴻雁》引發熱議。聽衆觀點不一,表示“喜歡”與稱“離譜”者皆有之。對此,職業歌手譚維維說:“我們不能爲了創作而創作。”一曲《鴻雁》,便成爲了當下社會熱潮的縮影:自我創作融合經典,個性創新接手傳承。

“爲了創作而創作”的作品,顯然,是”炒作”而稱不上“創新”。而或許靈感迸發的火花,或許對經典發於內心的熱愛使然,才稱得上“創新”。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這是白居易在《方言無首》中的感言。誠哉斯言,螢火蟲雖能發出耀眼的光芒,卻終究不是燈火,荷葉上的露珠雖圓潤晶瑩,卻也不是珍珠。縱然一時惹人光鮮,也終會消弭——“炒作”這是如今網絡流行歌曲,也不只是歌曲的大規模現象。它們披上“致經典”,“創意改編”“傳承經典”的羽衣在大街小巷肆意穿行,借一點水軍的聲勢登上藝術殿堂,而終是流行得一時,待得利者賺得盆滿鉢滿後,鮮亮的羽衣也被一根根拔去,暴露真目:單調統一的節奏,無內涵而乏味的填詞。最終也只有真正熱愛經典的聽衆味同嚼蠟。這樣經不住時間的流行歌曲,又怎稱得上“創新”?怎實現“傳承”?

“素尺無緣知錦繡,紅塵有幸識丹青”,網絡作家阿堵如是說。是的,素白布匹無緣知錦繡繁華,遇得妙筆丹青方見紅塵之幸運。當經典被時代的快腳步遺忘,“創新”也該作一筆“丹青”——傳承經典。火遍全網的“上戲416女團”以京劇戲腔翻唱古風歌曲,女孩們說,並沒有對京劇本身作任何改編,只是在古風歌曲中加入了京劇戲腔,真正改造的其實是流行歌曲。是炒作還是創新?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認爲:“如果女孩們在藝術語彙,藝術表達,藝術傳播上都沒有提供新鮮元素卻標榜創新,那麼可以稱其爲炒作。但她們在堅守京劇本體的前提下,創新了京劇的傳播方式,融入了時代審美和情感,有效延展了傳統藝術的舞臺。”事實確實如此,女孩們憑藉出色而專業的戲腔,以“讓更多人感受京劇之美”爲夢,激發了更多羣體尤其是年輕人對京劇藝術的嚮往,對戲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起到了積極正向作用。此般翻唱。便稱得上爲傳承經典作“丹青”的創新。這樣爲經典傳承撥雲霧,爲人們指引傳承經典道路的“創新”正是所謂“好的創新”。

“傳承”遇見“創新”,其融合碰撞,當是川端康成凌晨四點醒來,偶然發現海棠花未眠,最美不過恰好;當是“紅塵識丹青”,何其有幸。

篇六:傳承與創新作文800字議論文

視“承”爲先舉“創”爲展

陸思羽

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中華文明的根與魂在我們身上展現出更多的光彩。因此,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顯得尤爲重要。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如同享譽世界的清茶,需細細品味。君若不棄,請讓我爲您沏三杯茶,共探“承”與“創”之奧祕。

請飲第一杯:“承”與“創”之前提。

何爲傳承?傳承的前提是建立在對被傳承物的認同上的。凜然的長城魂,婉轉的京劇音,喜慶的中國節……每一個飽含中華文化之美的事物都需要傳承。而我們在傳承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在不斷提升,由此產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也愈加強烈。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只注重創新,只追求“新”的東西,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中值得傳承的“舊”事物,因此,他的創新未免顯得空洞、麻木,缺少認同感。試想一下,如果社會發展只注重創新,每天產生大量的“麪包”,卻忽略最早生長的“水仙花”,最後只剩下枯萎的“花枝”和成堆腐爛的“麪包”,那麼到頭來卻一無所有。由此可見,傳承作爲創新的前提,是尤爲重要的。

請飲第二杯:“創”乃“承”之發展。

傳承是重要的,創新亦萬萬不能少。傳承與創新更是傳統文化與現化科技的結合。日益發展的國潮便是如此。無論是湖南衛視春晚的“國韻起,幸福潮,虎嘯風生”,還是河南衛視春晚的“國潮虎”河大衛,抑或央視春晚的國畫“瑞虎”形象……這些潮流無不彰顯創新的好處與新意。只注重傳承,流傳下來的只是古人的成果,而缺少了當今時代的印記,就好比你每天都在學習“1+1”,但到“1+2”時卻兩手無策。只靠舊的文化,而少了新的創新,縱使文化再高貴,再精華,也缺少了一番獨特的韻味,就更不必說這文化也存在粗製濫造了。

請飲第三杯:得“承”與“創”之價值。

縱然傳承與創新如此重要,我們也不能急功近利。任何潮流難免有渾水摸魚者,也不無泥沙俱下時。比如,國潮影視劇綜藝中,就有不少盲目跟風進行創新之流,卻粗製濫造。將文化統化爲民族符號的堆砌、傳統元素的拼貼,浮於表面,淺嘗輒止,一味追求創新,卻缺乏真正的文化內涵。這也正如譚維維評價經典音樂作品改編時所說的:“我們不能爲了創作而創作。”因此,面對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於傳承時,我們要先了解、吃透它,去僞存真;於創新時,我們要用新思想、新技術,將傳統與現代“共情”。由此,纔會真正實現“承”與創”的價值。

品完三杯茶,你一定恍然大悟,有所瞭解。是的,中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其二者間應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傳承作創新之前提,創新作傳承之發展,由此,前進的中華文化必將如明星般閃耀世界,長久屹立於世界文明之中。

總之,視“承”爲先,舉“創”爲展,得“承”與“創”之價值。

篇七:傳承與創新作文800字議論文

春天花會開

虞詩彤

春和景明,玉蘭吐蕊。

春日花開,是順應自然,依乎天理之事。幾億年來如此,這是花的傳承;然天下花極多極繁,每日每月每年之花開各有不同,富於生物多樣性,這又是花的創新。

花爲什麼要開?是爲了美觀嗎?不,是爲了繁衍後代。我們爲什麼要傳承?這不算復古嗎?不算,這是對文明的接續。

泱泱中華,巍巍華夏,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像是黑夜裏驟然爆出的一顆星,璀璨耀眼,迸出黎明的金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唐詩之豪邁;“滿地黃花堆積,如今有誰堪摘?”這是宋詞之婉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是元曲之唯美;“丈八的燈臺,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家”,這是明清小說之辛辣……更有安溪柳編的精美細緻、榆林泥塑的生動可愛、綏德石雕的惟妙惟俏。這樣的文化瑰寶,我們又怎麼忍心看着它從王冠上墮落?讓我們傳承這萬古長青的優秀文化,綻放那娉婷婀娜的中華文明之花。

花爲什麼如此紛繁不同?是爲了獨特嗎?不,是爲了不在競爭中被淘汰。我們爲什麼要創新?這不算數典忘祖嗎?不算,這是對文明的發展。

“閉關鎖國”帶來的惡果仍歷歷在目,先烈們用血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我們只是生活在了一個和平的國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要想不被時代的浪潮淹沒,唯有創新這一條道可走,也必須走。只有有創新的花種,才能在災害來臨之際留下火種;只有在發展的文明,才能在泰山崩於前之時面不改色。

然而,傳承了糟粕的花開不了,創新得怪異的花長不大。只傳承不創新的花種延續不長遠,只創新不傳承的花種將迎來滅絕。

可見,創新和傳承並舉,傳承得當,創新得法,我們纔算在亂雲飛渡之中把牢了正確方向,才能開創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偉業。

《古今笑》中《物性之愚》提到“白鷳愛其尾,棲必高枝”,可也正是白鷳對於尾羽的過分愛惜,每逢雨久,棲於高枝不動,終致餓死。傳承也是如此。優秀的,美好的,我們自然要傳承,但那些“重男輕女”、“八股之風”、“同俗自媚於衆”者,我們也要一刀斬斷,絕不能搞這樣的“文化復辟”。這是在歷史長河中早已被拍進深淵的糟粕,是精神的病根,一定要從國民腦中根除。

譚維維說:“我們不能爲了創作而創作。”是的,我們要創新,要發展,可不能亂創新,亂髮展,做一些無用功。“國潮”正當時,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先進文明相結合,例如《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文化節目的爆火出圈,無一不印證着創新與傳承交融之後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和能量。創新是離不開傳承的,言之要有理,要有據,憑空捏造出的空中樓閣終會倒塌,再繁華的表象都遮不住它內心的空虛。以傳承爲基底,才能蓋出一棟好的創新大樓。不開花,再美的花都會失去意義,而不傳承,再富有新意的創新都是笑話。

縱有千古,橫有八方,前途似海,來日方長。讓傳承與創新並舉,在這萬花齊放之際,奔涌出生命的芬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