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

忙趁東風放紙鳶作文800字

本文已影響 6.83W人 

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孩童歸學回家,興沖沖地奔出家門,在河畔楊柳邊興致勃勃地放起風箏,春風徐徐,笑聲四散。

忙趁東風放紙鳶作文800字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春景,迷醉了靠在窗邊慵懶的詩人,也迷醉了書前的我。目光注視到“紙鳶”二字,紙鳶,紙鳶,我才發現如今我們玩弄的風箏,古已有之。

風箏的歷史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相傳,第一隻風箏是精通機械的墨子做成的木鳶,研製三年而成,用於軍事。後來墨子的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造了木鳶。等到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紙鳶”流行開來。晚唐時期,匠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絃,風吹過就發出古箏般的聲音,就有了“風箏”之稱。到了明清時期,清明放風箏成了節令性的民俗活動。

風箏的歷史悠久,製作的工藝亦是越來越精巧。古人發明風箏,觀察模仿大自然中鳥兒,“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後人改造風箏,用竹,用紙。風箏藝人多就地取材,在風箏中增添了許多鄉土元素,他們心思精巧,扎、糊、繪、放,一針一線,一筆一畫,把風箏做的活靈活現。漸漸地,風箏上的圖案裏多了花鳥、魚蟲、人物、走獸,風箏也被人們賦予美好的寓意,"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等,無一不顯示着古代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如今,風箏仍被作爲娛樂休閒的玩具,只是其中的美好意蘊消退了。商店裏賣的風箏多數都做工粗糙、色彩豔麗。手藝精巧,栩栩如生的“紙鳶”已經很少見。

爸爸對他童年的樂事經常津津樂道,風箏是他童年的一部分。那時候孩子的玩具都要自己做,起先他跟着大人做,在一旁打下手。後來學會了自己做,從門口拾一段竹子,在廚房裏找來報紙,奶奶的縫紉機上偷來線團,吭哧吭哧地就在院子裏動起工。做成的初成品讓他興奮不已,但是初成品飛不起來,在乘風而上時如同折翼的鳥兒,直直下落。後來,他找到了原因——風箏的尾巴太短了,尾巴是用來平衡風箏重心的。幾次失敗後,他終於把風箏放飛,報紙做成的四棱風箏在藍天之下隨風飄動,手裏的線圈軲轆轆地轉動,擡起的臉上不覺綻開了笑容。聽着爸爸如數家珍般的描述,我也不自覺地咧開嘴角,風箏也是我童年的一部分,在曠野上放風箏的樂趣我記憶猶新,只是我沒有動手做過風箏,也難以體會到這種樂趣了。

長大以後,再也沒了放風箏的機會,家鄉的曠野漸漸變成了平地。最近一次看見風箏是今年的清明節後,那天,陽光明媚,春意融融,我本是想去欣賞從未謀面的垂絲海棠,卻不巧錯過了時機,只看見一地的殘花敗葉。回家的路上,遠遠地我就望見一隻五彩繽紛的風箏,在燦爛的陽光下搖晃,幾個年輕人愜意地躺在草地上,一個人手中牽着線,熱鬧的歡笑聲隔空傳來。我站在陽光下,看着他們也樂呵呵地笑,擡頭望向天空中的熟悉的風箏,心裏飛快地劃過一絲酸澀,我有多久沒看到風箏了?

中華悠長悠長的歷史長河中,祖先們創造了數不清的瑰寶,矯若驚龍的書法、清麗婉約的曲調、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古色古香的團扇和簪花……燦若羣星的文明,令人炫目,令人不禁感慨“此生不悔入華夏”。只是又有太多的文化遺產,被淹沒在了長河之中,如今爲人熟知的皮影戲、吹糖人、木板年畫實已不多見。風箏,憑着它簡單的工藝和娛樂性流傳至今,卻也是越來越少見。

熠熠閃光的華夏文明,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祖祖輩輩的勤勞和智慧凝聚而成的,是如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應該守護的。如果說血緣把我們連繫在一起,那麼文明把我們的靈魂也連繫在了一起,華夏文明就如同牽住風箏的細線,我們就如同天上的風箏,飛的再高再遠,也被緊緊牽着,走到哪裏都能看到回家的方向。

早春二月,春風扶蘇,鶯歌燕舞,放飛了久違的風箏,手裏的線繩軲轆轆的轉個不停,細繩的那一端,是千百年前“忙趁東風放紙鳶”的孩童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