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

悲項羽,嘆劉邦作文

本文已影響 7.17W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悲項羽,嘆劉邦

李清照有云:“生當爲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的眼中,項羽是一個俠肝義膽的大英雄。他所向披靡的戰績,他叱吒風雲的偉業,在秦漢交戰之際掀起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敬仰,千秋景慕。然而,項羽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它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

項羽最大的人格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爾得體,便可稱其爲義。但義又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項伯爲報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幫助了劉邦,使劉邦在鴻門宴中能夠化險爲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不忍殺掉劉邦,縱虎歸山,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的重義輕理是他性格最大的悲劇。

項羽的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話不用,故背楚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爲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王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人頭的是項王“敵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的借用於武力忽視智謀,不能知人善用,不聽人言,不信任,猜忌,也是項羽性格悲劇的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已成爲千古絕唱,假如項羽沒有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他沒有悲劇性格,那意氣風發,衣錦還鄉的就不會是劉邦了。

劉邦統一天下,擊築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見,他絕非無賴之徒,草莽之輩,而是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人。但劉邦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小人,爲了皇位不擇手段,得皇位後,逼死英雄;有人說他能正確認識自己,識時務,且知人善任;有人說,他有一顆仁心,是一個救萬民於水火的好皇帝。

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他的成功絕非偶然。劉邦領導民衆舉起了反秦的大旗,和項羽一起進軍關中,劉邦步步西進,大破秦兵。鴻門宴後,項羽和劉邦勢不兩立。楚漢之爭拉開帷幕,垓下一戰中劉邦重創楚軍,逼項羽自刎於烏江,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在政治上,廢除秦朝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在法律思想上,以教化爲主,刑罰爲輔,達到寬柔相濟,嚴鬆相當的效果。在經濟上,劉邦廢除苛法,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釋放奴婢,打壓唯利是圖的商人。劉邦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我心目中的劉邦,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項羽之死,非他所願,是項羽的“骨氣”讓他自刎於烏江畔;“功臣”之死,亦不是他所願,是他們的野心讓他們走上絕路;小人之名,也非他所願,沒有它日謀略哪來今日的江山?他以仁治國,使人民走上幸福道路,他開創了文景之治,爲抗擊匈奴的戰役奠定基礎,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爲強盛的漢王朝,讓中國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不退色的一筆。

唐代詩人林寬詩曰:“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風詞。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