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作文

本文已影響 7.38W人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縱觀歷史,項羽無疑是“雖敗猶榮”的典型案例,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所謂的“西楚霸王“。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做爲一名武將,很多人說項羽有勇無謀,其實不然。鉅鹿之戰,項羽與八千江東弟子並肩作戰,破釜沉舟,大敗數倍於己的秦軍,而當時的項羽年僅24歲;彭城一戰,項羽三萬軍隊與劉邦五十萬聯軍作戰,打得劉邦倉皇出逃;而最終決戰,項羽僅帶領幾百人,在十面埋伏中殺出重圍,這些,都能反駁所謂有勇無謀的觀點,如果項羽無謀,又爲何他的軍隊總能以少勝多,戰無不勝?

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把項羽寫在了本紀裏,而本紀是寫帝王的,這也恰恰說明,在司馬遷的心裏,項羽是值得作爲帝王的。22歲隨叔父反秦,有着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有着想要征戰天下的傲氣,有着爲祖上、爲楚國報仇的決心,燒掉了瑰麗的阿房宮,但也正因如此,他缺少劉邦的老練,只是不考慮後果地隨心行事,直到自信變爲自負,認爲稱霸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殊不知敵人正裹着糖衣炮彈,使其由盛轉衰,也正是他的年輕氣盛,導致他輕蔑了自己的對手,而一味地相信別人,最終導致了項羽的落敗。

或許當年他若渡過烏江,重新來過,也許會有翻盤的機會,但,這不“項羽”,他的純粹,他的傲氣,就算輸也要輸得精彩,輸得漂亮,他也沒有顏面帶着失敗、帶着落魄面對江東父老,所以,他寧願自刎於江邊,將生命暫停在30歲,用他最後的傲氣,給別人一個得到懸賞的人情。與此同時,虞姬的死也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時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一生只愛虞姬一人,或許對虞姬的愛,間接導致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虞姬爲了不拖累他,讓他一心征戰天下,自刎而死,從此項羽失去了世上唯一的依託,他走向韓信劉邦大軍,義無反顧,這樣來看,他的“不肯過江東”也就順理成章,意料之中了。

劉邦和項羽,一個出身於農民,一個出身於楚國貴族;一個老奸巨猾,一個血氣方剛;一個堅韌,一個虛榮;一個沉穩,一個急躁;一個年近半百纔出來闖蕩,一個24歲就威震天下……兩人都稱得上英雄,但項羽輸在了年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