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風箏說課稿(精選6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7.04W人 

篇一:風箏說課稿

風箏說課稿(精選6篇)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第二篇精讀課文《風箏》。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作業佈置等方面來談談我的想法。

一、說教材。

風箏是現代著名作家,賈平凹的一篇回憶性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樸實,但就是這樣清晰的結構和樸實的語言傳遞着兒童的天真和爛漫。文章先用了總起句,直接點出了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和放風箏,接着分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三個兒童熟悉的生活場景體現出了童年快樂和憧憬。

文章最大特色在於語言的描寫,做風箏時,孩子的憧憬和希望,放風箏時的快樂、大驚失色,找風箏時的哭泣和垂頭喪氣。這樣集中的心情和神情描寫,都隨着風箏的變化而起落。這正好體現出了兒童天真的本性:當風箏高過樹梢,越飛越高,翩翩飛舞時,他們是快樂地奔跑,大聲地喊叫;當風箏沒了蹤影時,他們又大驚失色,找不不到時又坐在那裏垂頭喪氣地哭泣。三年級的孩子正是積累語言的絕佳時期,他們的詞語結構和圖示中已經擁有了許多類似的詞語,但是隻能說是熟悉詞語的陌生,需要生活場景,相似課文的語境去激活他們。放風箏場景就是學生所熟悉的,但是在合適的語境中運用這樣的語言又是陌生的,這就需要發揮教材例子的作用,讓孩子們發現語言特色,然後表達相似的情景。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認爲這篇課文的價值正在發現與激活學生的語言庫存,讓他們回憶熟悉的場景,積累陌生的語言,建立更大的言語圖式,獲得言語量的增加,質的提升,從而達到言語學習的本質——學會自我表達。

於是,結合學生的實際和這篇教材分析,站在學生髮展的立場,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根據自己的識字經驗,正確識寫“拼、命、磨、坊”等12生個字;

2.結合語境和生活實際理解“憧憬、大驚失色、垂頭喪氣”等表示人物心情和神情的詞語,並加以積累;

3.通過作者描寫的生活場景,發現“憧憬、大驚設色、拼命奔跑”等詞味道,並從中體會到孩童的天真爛漫;

4.藉助文本空白,運用一些心情和神情的詞,表達孩子找風箏的過程。

爲了落實教學目標,實現課堂的最優化,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結合語境理解和積累“憧憬、大驚失色、催頭喪氣”等描寫心情和神情的詞語;教學難點是:體會孩子們的心情隨着風箏的變化而起起落落,並藉此學會用表示神情等詞表達找風箏的場景。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與學其實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服務於學,本着以學定教、還學於生的理念,本課主要採用的學習方法爲聯繫上下文、朗讀體悟、圈點勾畫和小組合作探討。而教則順着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展開進行適度、適宜的引領、點撥、示範、提升,以期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髮現文本語言特色,敏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並輔助他們表達語言。

三、教學過程

爲了落實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難點,我準備分兩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的脈絡,識寫本科的生字,潛心體會本科的表示心情和深情等詞語的妙用,並嘗試表達;

第二課時:識寫本科生剩下的六個生字,修改自己的第一課時的表達,引入李海平的等描寫風箏,進一步體會孩童的天真爛漫,拓展他們的閱讀視野。

下面我重點說說第一課時教學預設,分一下幾個學習活動展開:

(一)活動一:自讀課文,摘錄詞語。

(二)活動二:細品詞語,發現密妙。

(三)活動三:創設情境,嘗試表達。

活動一:自讀課文,摘錄詞語。

1.讀詩導題:屏幕上出示《村居》,請學生齊讀之後,詢問紙鳶就是指什麼?然後相機板書——風箏;

2.這是著名作家賈平凹的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文章,那麼他又圍繞風箏,寫了那些內容呢?請學生自由讀課文。

出示要求:

(1)自由讀課文,要做到字字正確,句句通順,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從積累語言的角度,同學們會積累那些精彩的詞語呢,試着端正寫在練習紙上

3.在自讀之後反饋學生自主積累詞語的基礎上,指導寫好喪和拼命這三個詞,然後屏幕出示:

憧憬希望大驚失色垂頭喪氣凌空飛起翩翩飛舞越飛越高快樂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在學生讀準字音之後,一起探討:如果給上面的詞語分分類,會怎麼分呢,說一說理由。根據學生的經驗和討論,可分成:

憧憬希望

大驚失色垂頭喪氣快地的喊叫拼命的奔跑

凌空飛起翩翩起舞越飛越高

你發現他們之間的有什麼關係嗎嗎?不慌再一次蘇瀏覽課文,結合內容來講。

三年級的孩子擁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猜測他們很容易發現孩子的心情、神情和動作都隨着風箏的變化而變化,於是我追問:那麼憧憬和希望是在什麼時候?快樂地喊叫,拼命地奔跑又在什麼時候?垂頭喪氣又是在什麼時候?這樣一點撥同學們馬上就能明白文章的思路: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順勢板書:做、放、找,以此就順勢理清文章的脈絡。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根本在語用,而語用的前提是大量的語言積累。此環節教學,從學生的自覺積累詞語出發,再到給詞語分類,根據詞語的類別梳理了文章的脈絡。這個過程的時空是完全開放,完全基於學生的學習起點而展開的教學,此爲學爲主課堂的基點。)

活動二:細品詞語,發現密妙。

這個活動我準備分以下兩板塊展開。

第一板塊:走進做風箏的場景,積累“憧憬”

導:同學們,我們先跟隨賈平凹,走進他們童年做風箏的場景吧請同學們認真第二自然段,思考,他們做風箏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圈出關鍵詞,並談一談自己的感想。

依據三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預計他們圈出“憧憬、快活、希望”。快活和希望容易理解。但是憧憬對學生來說是陌生化詞語,於是這樣展開教學:

(1)同學們,你們知道憧憬的意思嗎?能根據偏旁猜一猜。

(2)結合文章的語境,聯繫憧憬和帶引號的幸福鳥,你們有什麼話要說嗎?(預計學生會說,想讓自己幸福——放飛風箏就是放飛自己的幸福)

(4)原來他們這樣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滿希望的,希望自己快樂,而希望自己快樂,內心的嚮往就是——憧憬。

(5)同學們,現在我們知道了,爲什麼什麼也不像,他們依然快活,原來他們的心中有憧憬,你們能讀出這種快樂感覺嗎?

(設計意圖:做風箏的場景學生十分熟悉,但是做風箏背後的憧憬,學生卻是陌生的。於是,讓他們結合語境聯繫上文理解憧憬的意思,體會孩童天真和爛漫,同時習得解詞的方法,積累陌生的詞語。語文課學什麼,應該就是學語言,怎麼學,教給方法,還學於生。此爲學爲主課堂的關鍵。)

第二板塊:還原放風箏的場景,體會孩童的心情。

過度:帶着美好的憧憬,他們開始了放風箏的,請你們輕聲的讀二三兩段,他們的心情有時如何的,請你們圈出關鍵的詞語,然後和同桌談一談自己的感悟。

交流反饋:

在學生合作交流和自由暢談的基礎上,屏幕出示:

快樂地喊叫

拼命地奔跑

大驚失色

千呼萬喚

(1)請同學們讀,這是心情的詞語嗎?是神情和動作詞語。那麼通過這樣的動作和申請,你們能猜出他們心情嗎?(預計學生從快樂到難過)

(2)而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係呢?風箏,請你們再次默讀課文,圈出描寫風箏的詞語。

交流之後呈現板書:

快樂地喊叫凌空起飛高過樹梢

拼命地奔跑越飛越高偏偏起舞

大驚失色越來越小

千呼萬喚沒了蹤影

(3)同學們你們能看着你板書上的詞語,連起來說幾句話嗎?

預計學生會說:風箏凌空起飛,高過樹梢,看到這一切,他們快樂喊叫,風箏越飛越高,偏偏起舞,他們更加的瘋狂,拼命地跑了起來。可是風箏的線蹦的斷了,風箏越來越小,沒了蹤影,這是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4)同學們這樣一說,再看板書你們發現了什麼?預計學生會說,原來我們的心情是隨着風箏的變化而變化,因爲風箏是他們的幸福鳥,是他們美好的憧憬,風箏不見了,當然難過啊)

小結:這就是賈平凹的童年放風箏的場景,作者僅僅抓住了這些簡單的表示動作和神情的詞語,卻讓我們感受了到了孩童的那一份天真,讓我們合作起來讀好這兩段話。

(設計意圖:放風箏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提煉出來的詞語也是學生已經熟知或許已經積累的,可是卻冷冰冰地存在。語文課學習語言任務之一,就是要激活和喚醒學生的語言庫存,讓他們找到似曾相似的感覺,敏華語感,活化語言。而這一過程的學充分的展開,正好體現了在語言中出生入死的理念,我想這也就學爲主語文課堂目的所在。)

(5)導:多麼傷心的孩童啊,他們一定要找到幸福年的,請你們默讀課文第五自然段幫老師完成板書: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完全進入了課文描寫場景,也已經發現了本課言語的密妙:學生的心情隨着風箏的變化而起起落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明白,簡單的熟知的神情和動作詞,卻有如此的魅力。這正好進一步活化了學生的語言庫存。)

活動三:創設情境,嘗試表達。

導:同學們,你們猜測,這幸福鳥找到了嗎?請暢所欲言。(預計學生會說找到了,因爲學生的是善良的)。那你們猜,找到了幸福鳥之後,他們會怎樣做,又會有怎樣的神情,還會去放嗎?請你拿起筆,可以結合自己的放風箏的生活經歷,運用黑板上的一些詞或者自己平時積累的描寫表示神情動作的的詞語,來寫一個片段,屏幕出示:

他們向磨坊跑去——

學生書寫

有時間的話講評,沒有時間的話下節課講評,講評的指向就是“運用神情、動作的詞去表達孩童找風箏時的心情。”

(設計意圖: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學會運用,而積累和運用之間的橋樑就是相似生活情景,或者說切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個寫話的片段基於文本,基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又給予學生的動機,我想這就最好的表達自我的平臺。從發現語言到表現語言,不就是語文教育的終極關懷嗎?——培養自覺語言的人。我想,這就學爲主語文課堂的終極目標)

四、板書設計:

風箏

賈平凹

做快樂地喊叫凌空起飛高過樹梢

放拼命地奔跑越飛越高偏偏起舞

找大驚失色越來越小

千呼萬喚沒了蹤影

憧憬

(此板書設計簡簡單單地呈現了本課學習的重點: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的思路,也正好體現了作者寫作的思路)

作業佈置:

1.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片段訓練;

2.回去查一查其他放風箏的文章,下節課和同伴分享。

篇二:風箏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家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6課《風箏》的第二課時。下面就從教材、學情、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理念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風箏》是國家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是賈平凹。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於白描而極少雕刻,筆調親切、溫馨、自然。文章既寫了“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也寫了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摸。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瞭。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孩子們心理變化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而開放式的文章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二、說學情

四年級第一學期是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的階段,是閱讀能力形成的一個轉型期,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但是由於學生的年齡侷限性,對於閱讀理解的深刻程度還有所欠缺,對於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體會內心活動有一定的難度。文中描寫的事物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喜歡閱讀的文本。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以角色體驗的形式品讀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的詞句,喚起孩子的生活經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風箏》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憧憬、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的意思,並嘗試運用。

2.通過學生自能學習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初步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爲了較好地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結合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教學難點:通過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五、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本着樹立以“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定教”、“教爲學服務”的思想,爲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教學中我通過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品詞析句法,角色轉化等方法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同時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個性化表達能力,力求達到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二)學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學習“做風箏”部分,再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放風箏、找風箏”兩部分的內容;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學習課文,學會積累詞句,爲寫作積累詞彙,實現“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六、說教學流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完成的,本課我預設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

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課前談話,複習引入

1.同學們放過風箏嗎?誰願意把放風箏的情景給大家說一說?(學生自由暢談)(設計理念:由回憶放風箏的情景,引入課題,既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們美好的回憶,再次感受放風箏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培養學生在面對新知時,能主動尋找其現實背景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複習,加深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誰能告訴大家課文圍繞“風箏”主要講了哪幾件事?(板書:做、放、找)(設計理念: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既是檢測他們對上節課學習的知識掌握情況,又是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整體朗讀感悟,找出“我覺得有趣的部分”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你認爲“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認爲哪一部分最有趣,誰來說說?說出你的理由。(設計理念: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嘗試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認知、感知課文,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於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實現由對文字的感知過渡到情感的體驗。)

(三)細讀探究,體悟情感

課文主要講了“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敘述層次清晰,結構一目瞭然。通過這三部分內容,讓學生體會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變化。在教學時,我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朗讀體會他們在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然後由扶到放,力求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引導學生嘗試自主合作的學習。

A.扶學第2自然段,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讓我們先來感受他們做風箏時的快樂吧。請同學們讀讀有關的自然段,看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小夥伴快樂的心情?用筆做好標記。

2.全班交流

課件出示: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1)看來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麼意思?(嚮往)你是怎麼知道的?對,通過查字典也是理解詞語的一種方法。我們在做風箏時最憧憬什麼?

(2)是啊,我們心中充滿了美好的嚮往,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這時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嗎?(依舊、仍舊、還是)你用換詞的方法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很好。(設計理念:新課標對四年級的學習要求:“學習聯繫上下文,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語的意思。”這一環節主要滲透理解詞語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這些方法,指導今後的學習。落實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指導朗讀

(1)我們開始做風箏時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雖然做出來的風箏什麼也不像,但是我們依然快活。請你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嚮往等)試着讀一讀。

(2)指名讀,讀後生評議。

(3)讓我們一起把這種興奮、嚮往的心情讀出來吧。(齊讀)(設計理念:《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一環節運用試讀、指名讀、齊讀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爲下文的自能閱讀文本奠定基礎。)

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做風箏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快活,放風箏時,我們的心情會——更快活。我們在學習第二自然段中,先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朗讀體會了小夥伴的心情。現在請你們運用這種方法,默讀學習三、四自然段。(自學)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課件出示:一個人用手託着,另一個人牽着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鬆,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

(1)說說你的體會。(預設:託、牽、一緊一鬆、跑起來)

(2)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把這句話再讀一讀,邊讀邊做動作,一會兒,找同學上臺表演。

(3)指名錶演(一人讀課文,兩人表演)。學生評價。

(4)全班齊表演。

(設計理念:兒童在興奮的時候,他們會通過各種情態把課文內容表現出來。我抓住這個特點,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體驗,去表演,使他們得到心理的滿足。這樣,學生讀得興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如見其景,如可觸摸,從而進一步激發情感,感受放風箏的樂趣。)

除了這裏,你還從文中哪些詞句體會到小夥伴們的快樂?

課件出示: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1)說說你的體會。(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們會叫喊什麼?

(2)讓我們一起把這種快活喊出來吧。(齊讀)

你還從文中哪些詞句體會到小夥伴們的心情變化?

課件出示: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1)小夥伴們的心情有了什麼樣的變化?(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2)誰能說說“大驚失色”的意思?(非常吃驚,臉色都變了)

(3)怎麼叫千呼萬喚?(呼喚的次數多,人數多就是千呼萬喚。)他們在呼喚什麼呢?

(4)指導朗讀

指名讀,讀後評議。齊讀。

(設計理念: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這一環節是在總結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通過自學,找出重點詞句,再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小夥伴們的心情變化。這一部分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在讀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C.放學第5-8自然段,體會找風箏的心情

過渡:風箏飛走了,我們千呼萬喚。最後,我們找到風箏了嗎?請自學5-8自然段,體會小夥伴們找風箏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們都哭了,在田野裏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是啊,你體會的很好,他們傷心的哭了,你還從哪裏看出他們的傷心?

(2)理解“垂頭喪氣”

a.誰能做一下垂頭喪氣的樣子?

b.齊讀體會他們失望的心情。

課件出示:“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2.想象寫話

(1)我們找到了嗎?作者沒有給我們答案,請你展開想象說一說。

(2)全班交流

(3)學生寫,教師巡視指導。請同學們把你剛剛說的內容寫在紙上。(提醒寫字姿勢)

(4)全班交流。

(設計理念: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文章開放式的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是很難得的練筆內容,同樣是語言訓練的延伸,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象,在這裏讓學生以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續寫文章,把所想的變成文字抒發出來,從想到說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爲以後的成篇成文作鋪墊,同時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總結回顧,朗讀全文

1.朗讀全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再次走進文中,感受他們童年的美好時光,用你喜歡的方式再讀全文。

(設計理念: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字、詞、句、段圍繞一個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構成的有機整體。根據從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心理特點,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先對文章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再對各部分作具體分析,最後再回到整體上進行綜合歸納,從而達到對整篇文章內容的準確感知和深入理解。)

2.總結。今天,我們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地朗讀的方法學習了《風箏》一課,我們知道了作者做風箏時是充滿憧憬的,放風箏時是快活的,找風箏時雖然垂頭喪氣,但也是爲了尋找快樂。通過再一次讀文,我們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師相信,在你們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許多快樂的事情,課後,請同學們運用文中和課外積累的詞句來說說或寫寫自己快樂的心情。

(設計理念:爲了體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理念,我設計瞭如下作業:讓學生運用文中和課外積累的詞句來說說或寫寫自己快樂的心情。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孩子主動積累語言的好習慣,又爲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做好準備,實現了“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七、說教學理念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還學生以“閱讀主體的地位”。據此,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堅持“以生爲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力求爲學生創設快樂、自主、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融洽的課堂氛圍中讀中學,學中悟,悟中思,使學生擁有更多地自主學習、自主創造的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還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一課改新理念。

篇三:風箏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五冊第10篇課文。

這篇精讀課文乃賈平凹先生的作品,寫了童年時,“我”和小夥伴們做風箏。

放風箏、找風箏時的情景,文章語言質樸,筆調清新,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文章自始至終,都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身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瞭。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孩子們心理變化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而開放式的文章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該篇課文位於第三單元,此單元的主題爲“心中的秋天”。故通過教學《風箏》,可引導學生逐步感受秋天裏做風箏、放風箏所帶來的樂趣,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爲此後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裏的快樂作一定的鋪墊。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並理解部分新詞的意思。

技能目標:讀懂課文內容,能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句子,體會秋天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情感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學重、難點:抓住描寫心理的語句,體驗童年生活的歡樂。

該篇課文可分2課時進行教學,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並理解部分新詞的意思;讀懂課文內容,能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句子,體會秋天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第二課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下面我將就第一課時的教學進行具體的闡述。

二、說教、學法

教法:

1、直觀教學法: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佔很大的優勢,因此本課教學時充分運用了多媒體的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體驗課文內容,感受課文中的情感,變抽象爲具體,變靜態爲動態,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消除了學生觀察體驗、抽象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

2、情境教學法: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地爲學生創造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並通過適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這個情境,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的啓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在教學本課時,我就通過生動優美的語言、豐富多彩的圖片、新奇有趣的動畫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轉化,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情境,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新知。

3、賞析教學法: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在朗讀中發展思維,在朗讀中陶冶情感。本課教學就採用了以讀代講法,品詞析句法,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學法:

合作學習法:在教學本課時,我給予學生較多的討論交流的機會,讓他們集思廣益,相互切磋,在知識、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鑑。

(一)激情導入

1、師: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多彩多姿的,有歡笑、有淚水,那麼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學生交流)

(課始便提出貼近學生生活、且其感興趣的問題,有利於在一開始就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自然過渡到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學習,爲下面的學習開設了一個不錯的開端。)

2、師:有一羣人,他們說(課件顯示第1自然段)---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是做風箏,放風箏。

教師引讀該句,學生跟讀。

3、師;今天,老師就帶着大家一起走進他們的風箏世界,感受他們的快樂,分享他們的快樂。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風箏》(課件顯示課題,生齊讀)

(二)初讀感知,學習生字,瞭解文章大意

1、同桌互學生字新詞:把你認爲難讀、難寫的字考考你的同桌

2、交流學習成果,教師重點點撥易錯字。

3、自由讀課文,先讀得正確、流利,再一邊讀一邊想:課文圍繞着風箏給我們介紹了哪些事情?

4、根據學生的自由述說,隨機反饋,並總結概括出下列內容:

(1)童年時候放風箏是件芸燉值氖慮欏?BR>(2)課文分寫了幾個小夥伴在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事情。

(三)朗讀感悟,體會心情的變化

1、整體感悟

(1)自己默讀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四人小組交流:將自己認爲最有趣的內容介紹給大家,並說出自己認爲最有趣的理由。

(以上的教學環節,爲個人自主學習與合作探討學習相結合,即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嘗試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認知、感受課文。又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讓其參與到合作探究的學習中,互相傾訴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獨特感受,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於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長補短,初步實現由對文字的感知過渡到情感的體驗。)

(3)全班交流(最有趣)

(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引導生認識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學生認爲“找”也有趣。應予以特別肯定和鼓勵。)

2、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認爲“做風箏”最有趣的學生齊讀課文第二段,聽的同學思考:如果做風箏的是你,你的心情會怎樣?

(讓學生朗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語言的情感性,也使聽的同學在富有情感的朗讀中,如同身臨其境,想象自己做風箏時的心情。)

(2)學生交流

(3)課文中的小夥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樣的心情,你能找出來嗎?並隨機理解憧憬。

(4)感情朗讀: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嚮往等)讀好課文。

3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師: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做什麼?

(2)、師: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放風箏畫面。

(3)、師:剛纔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麼,與大家交流交流。

(4)、師: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裏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5)、師:用心多遍朗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6)、師:讓我們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再讀全段課文(在以上感悟“做風箏、放風箏”快樂的教學片段中,多次通過角色轉換的方式,讓學生嘗試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體會“做風箏、放風箏”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實現情感的轉移,情感的內化。)

風箏評課稿

篇四:風箏說課稿

聽了何老師上的《風箏》一課,無論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處理、或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我談幾點我的感受。

一、以人爲本,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整節課的教學,何老師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活動的主體位置。通過獨學,對學,羣學各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合作探究。何老師恰如其分的表揚鼓勵了學生,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帶給了他們學習的動力。全班學生在何老師的引導及鼓勵下積極發言,展示自我。課堂氣氛活躍,值得我學習。

二、詞語教學,方法形式多樣,運用靈活。

詞、句訓練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而中段的閱讀教學和高段的閱讀教學是不同的,主要是通過詞句教學加以區分。在教學中,何老師抓着重點語句及詞語,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體會孩子們當時心情在不斷的變化。在理解“憧憬”時教師就聯繫上下文,讓學生說想做什麼樣的風箏,通過孩子說一系列想象中風箏的樣子後,如此理解詞語,水到渠成,銘記於心。

三、以“讀”爲核心,結構嚴謹,效果突出。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

何老師能留給學生足夠時間閱讀課文。每一個環節,她都引導學生抓典型詞句,細讀揣摩,品味其間的妙處,力圖使優美的文字訴諸學生的聽覺、視覺使之賞心、激趣、動情。而在學生有所感悟後再讀課文,這時文本的語言就融入了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而轉化成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鮮活的語言。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朗讀使學生語言的積累水到渠成。同時,在朗讀教學中,何老師運用多種朗讀方式,如自由讀、輪讀、指名讀、同桌合作讀、以評促讀等,使得整個課堂上是書聲琅琅。

我校這次舉行的同課異構的活動,給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聽了何老師的這節課,我也看到了我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缺點,今後我要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

風箏評課稿

篇五:風箏說課稿

今天上午第三節課,和南湖中心小學的領導老師一起聆聽了焦子英老師執教的《風箏》,作爲一位比較年輕的語文教師,能夠正確的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合理的安排教學結構,大膽的設計,遵循了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參與很積極。下面就這節課我具體談一下我的看法,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首先,我覺得焦老師是孩子們喜歡的老師,因爲他的課堂親和力特別強,她大方、自然,一直笑着面對大家。我覺得這是課堂成功的一半。

第二,焦老師課堂思路設計的很清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基本的路子就是: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細讀課文、讀中感悟——品讀課文、情感昇華——總結課文,拓展訓練。焦老師基本上順着這個路子,完成了教學任務。其中,導入部分,猜謎語、資料袋的出示,風箏圖片的展示,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設計的很好。整體感知部分,焦老師從初讀課文到字詞的認讀,到課文脈絡的理順,整體的把握了課文內容。特別是字詞的學習,看得出焦老師特別用勁,突出了這一重點。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焦老師順着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抓住了裏面的一些重點詞語,如精心、憧憬、大驚失色、垂頭喪氣等,理解的比較到位,同時圍繞着風箏,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的詞語,也是這課的重點,焦老師也進行了處理,並板書。最後佈置作業緊扣課文重點。

第三,焦老師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的處理教材,如讓孩子畫風箏,孩子們興趣很濃,開始我覺得這不是語文課的內容,後來焦老師又讓孩子們放自己畫的風箏,用上課本上的動作,這樣的處理就太有意義了,特別是風箏飛起來了,那種快樂的心情一下子感染了所有的孩子,包括老師們。還有放風箏的時候,孩子們歡快的喊着,喊什麼?這一課文的留白,正好給讓學生補充,課堂又進入到了歡樂的高潮,最後孩子們能找到風箏嗎?由失望到希望,孩子們積極的參與進來,成爲學習的主人。

第四,這是一堂真實的、生成的課堂,因爲,一上課我問孩子們這節課學什麼,他們都不知道,很難得,能看到真實的孩子和老師。特別是第四自然段該放在哪一部分,孩子們爭議很大,能夠鼓勵孩子說出自己不同的意見,焦老師及時的評價鼓勵,做得很好。在課文的學習中解決了這一問題,完全是真實的學習過程。焦老師敢於這樣設計不讓學生預習,也挺讓我佩服。

一些細節上的問題,請允許我結合着對語文課堂的理解,提出來給大家做一建議:

一是,這堂課,我覺得最大的遺憾是,學生讀書的機會太少,總共不超過三遍。初讀時孩子齊讀了,焦老師作了制止,很好,要及時,然後提醒孩子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劃字詞,和不懂的地方,高年級可以隨時作批註,畫出自己感動的地方,或者優美的句子,寫下自己的感悟。再讀時,可以按自然段個別學生逐段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課文寫了什麼,如圍繞風箏寫了哪幾件事?這對三年級的學生很重要,培養他們邊聽邊思考的習慣,還能及時糾正錯誤。在學習課文中要多讀書,特別是孩子們喜歡的句子,這是課後要求的重點積累。焦老師在這裏可能是時間緊忽視了,當孩子們的心情伴着風箏的起起落落,由憧憬到快活,到大驚失色,到垂頭喪氣,到又有了希望,孩子的心情如何表達?唯有讀書,個別讀,分組讀,有感情的讀,集體讀,隨着心境讀中感悟,走進文本。抓住課本上的心情的詞語,讓學生去體會,把自己當成放風箏的那羣孩子,是不是,體會得會更深入,更動情?

二是,三年級的語文教學,一個重點還是字詞的學習,課程標準指出,中年級要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有初步的獨立識字的能力,會運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查詞典。所以大家一定要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自己能學會的生字,不用老師一遍遍地領讀,可以把時間用在記字、寫字和理解詞語上。中央電視臺的科教頻道,上演孩子寫字比賽,我沒看,但聽說臺上的孩子錯字的,筆順不對的很多,如果我們的孩子在臺上,相信大家要坐不住了。大家對於寫字要用心教,反覆練,讓我們中國的漢字文化在我們這裏傳承好。要讓學生提前預習認字、查字典等,焦老師的課堂上對憧憬一詞的真正解釋因爲沒有詞典而沒有落到實處。成爲一個小小的遺憾。

對於這一部分字詞的學習,可以走這樣幾個環節,帶拼音讀生字——去掉拼音讀生字——識記個別生字或指導寫一個字——讀重點的詞語和生詞——解決多音字或個別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在句子中,讀句子或進入課文的檢查讀。像本課的“倏地”(shudi),意思是極快的,迅速的,孩子們不明白啥意思,大家都讀錯了,所以到後來還是讀錯,這個詞語我覺得一開始接觸就可以讓孩子們明白它的意思,因爲他不用聯繫上下文,去體會。意思明白了,也就讀不錯了。

三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從學生的學來設計我們的教學,課前要了解學生,課上要引導學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學習方式。我覺得首先是預習,課前把課文讀正確了,讀流利了,學課文的時候就可以讀出感情,深入到課文裏面去。在自主的基礎上,纔有合作和探究的可能。這篇課文完全可以讓學生自主地發現那些心情變化的詞語,畫下來,讀出情感的變化。

四是,要注意設計好課堂語言,有引導語,有總結語,有過渡語,有評價語,注意有放有收,小環節有小結,最後要總結全文。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印象,今天學到了什麼!哪怕一個字,一個詞!

關於這節語文課,我就說這些,有不同意見我們可以再商討。

風箏評課稿

篇六:風箏說課稿

《風箏》這篇課文是賈平凹的作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

課堂上,谷老師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瞭解課文講了什麼,認識文中生字,讀準字音。在此基礎上讀通課文,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體會做風箏和放風箏時的快樂心情,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主題拓展閱讀。

這節課無論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運用上,都有獨到之處,簡析如下:

一、大膽取捨教材進行拓展閱讀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細緻的心理描寫是這篇課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在如此多的內容中,谷老師大膽對教材進行取捨,重點選擇做風箏和放風箏的內容,從中體會“快樂”。正是因爲這種取捨,使得學生對“快樂”這部分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徹了。

在用較短的時間學完教材內容後,谷老師引導學生進行了主題拓展閱讀。谷老師選擇了與教材同步的讀本上《風箏》和《雨燕風箏》這兩篇文章,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髮現不同,結合“自主閱讀要求”邊度邊思考。學生從“主要內容”、“喜歡句段”、“我的感受”、“我的疑問”等方面邊讀邊批畫,之後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又進行全班分享。豐富了學生的體驗,提升了語文素養。體現了有效銜接課內閱讀,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這一理念。

也許有老師問,一節課進行三篇文章的學習,是不是太囫圇吞棗了?我想說,主題拓展閱讀的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粗線條的,它不以解決語文的基本能力爲目的,鼓勵學生自己掃清文字障礙,也允許學生在課外閱讀的某些點上“不求甚解”。遵循“興趣第一,學生本位”的原則,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爲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一個平臺,營造出濃厚的讀書氛圍。主題拓展閱讀也不是無本之源,它是課內閱讀的拓展延伸,而單元主題就像一條絲線,將課內外文章串聯起來,既體現了“紮根課內,拓展課外”的教學理念,也使課堂做到了主題明確,形散而神不散。

二、教法靈活多樣尊重獨特感悟

詞、句訓練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而中段的閱讀教學和高段的閱讀教學是不同的,主要是通過詞句教學加以區分。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抓住關鍵詞語,深入理解。谷老師在課堂上,這樣引導學生理解詞語,老師問:“’憧憬’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怎麼說?”學生回答“’憧憬’就是’嚮往’的意思”。這是採用了“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以往學過的知識,加以運用,同時進行了語言的積累。因爲“憧憬”這個詞,如果說它在字典裏的意思,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只能越說越糊塗,而用“換詞法“則通俗易懂。

在拓展閱讀環節,谷老師引導學生選擇有價值的交流點:“同樣是寫風箏,《風箏》《雨燕風箏》這兩篇和課文有什麼不同呢?”將學生閱讀引向深入,體現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引發學生的爭論。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不是一味地將文章作深,而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多元的理解。此刻,學生的感悟無論是深刻還是膚淺,無論是關注文章主題還是細枝末節,都是他們的獨特感悟,谷老師都給予了充分的尊重,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體驗。雖說可能是浮光掠影式的閱讀,但課堂是以學生學有所得爲基本原則的。不追求精彩與精緻,只在乎興致與真實。就是要讓學生“大量閱讀,充分交流,浮光掠影,多方涉獵,不求甚解,只重積累。”這樣天長日久,學生閱讀的量變一定會導致語文能力的質變。

三、讀書貫穿始終朗讀形式多樣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充分說明了語文學習中“讀”的重要性。

課堂上,谷老師對每一環節的朗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初讀時要求讀準字音,指名讀課文時,要求瞭解課文內容,精讀則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這樣學生讀有目的、讀有方向,教學便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給了學生足夠時間閱讀課文之後,抓關鍵詞句,引導細讀揣摩,涵詠品味其間的妙處,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文本的語言就融入了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而轉化成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鮮活語言。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朗讀使學生的語言積累水到渠成。同時,自由讀、指名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得整個課堂上書聲琅琅。

當然,這節課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找風箏”這一部分內容,顯得有些趕環節,也許是想節約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這部分內容有牽着學生思維進入下一個環節的痕跡。

總體來說,谷老師的這堂課給人以啓迪和思考,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也讓聽課老師感受到了課堂上所煥發的生命的活力。不看別的,單看老師行雲流水般的執教,看學生上課的愉悅心情和暢快表達,就足以證明。可以說,隨着課文的學習以及拓展閱讀《風箏》和《雨燕風箏》,每個學生的心裏也滿懷憧憬,放飛了一隻理想的風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