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選10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8.31W人 

篇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選10篇)作文

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其中第11篇的內容——《知識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令我感觸特別深,引發了我對教學工作的一些思考。每次讀到這一篇,我都在反思,我的語文課教給孩子什麼?他們“儲存”的知識有沒有得到“流通”呢?孩子們的學習過程有沒有與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智力興趣相關聯呢?結合教學實際,我有以下兩方面的感悟:

一、既要教會“存儲”,也要教會“流通”

語文教學中,我們做得最多的,就是讓學生讀、寫、背、悟,也就是知識的存儲。如古詩、名言、各種類型的詞語等,我們都要求學生背得滾瓜爛熟,這樣考試的時候就能有個好成績。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的時候,我們讓學生積累詞彙和優美句段。這些知識就像“存儲”起來的“貨物”,如果不能進行“週轉”和生長新的知識,學習對學生來說就變成了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改變這一狀態,我們需要抓住機會或者創造機會,讓學生把“存儲”的知識“流通”起來。

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通過三首古詩和三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展現秋天別樣的風景,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中,要求學生積累9個關於秋天的四字詞語。學生把秋天的古詩和詞語都背會了,怎麼流通呢?恰好當時正是金秋時節,讓學生週末去觀察寶雞的秋天有什麼特點,再嘗試運用積累的詞彙和課文的構段方式,修辭手法,描寫自己眼中的秋天。等到週一,孩子們呈現出的習作有廊橋下如一大片粉色雲彩的粉黛子;有硤石的紅楓大道如新娘嫁衣般火紅的楓葉,讓人想起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有層林盡染的秦嶺……隨機抽讀幾個學生的習作,及時評價優缺點,對學生能把積累的詞彙在習作中恰當運用這一行爲進行強化。

教材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果我們堅持這樣做,學生必會因此興趣高漲,漸漸喜歡上寫作文,學會用存儲的詞句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那麼知識就不僅是目的,也是獲取新知識,提升能力的手段。

二、知識要與學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興趣相關聯

我在這學期三年級的期末考試卷中,發現了一個現象。有一道仿寫句子題,原題是:媽媽累得氣喘吁吁。仿寫:得。有一個班的孩子全部寫的是: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很多老師在後期複習時,把一些考點做了梳理,並讓學生讀熟背會,考試就用這個標準答案。但是這樣的方式,學生思維被固定住,學習過程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這樣的學習體驗,無疑是非常無趣乏味的,難怪複習的時候孩子們都興致缺缺,十分浮躁。

相反有一個班的試卷中,這一道題孩子們答得各不相同,極有個性,如:“妹妹哭得淚如雨下”,“他跑得比兔子還快”,“教室乾淨得一塵不染”……很顯然,這個班的老師沒有禁錮孩子的思想,知識與學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興趣相關聯,思維更加活躍,所以孩子們的答案百花齊放,精彩紛呈。

最典型的是我們教材中三至六年級,下冊中都有綜合性學習活動,分別是“中華傳統節日”、“輕叩詩歌大門”、“我愛你,漢字”、“奮鬥的歷程”、“難忘小學生活”。如果我們按照教材要求指導學生制定活動計劃,收集、整理資料,合作交流,撰寫研究報告,將對孩子的精神生活、智力發展和能力提升產生多大的助力呀!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篇文章,讓我深刻認識到,在學生的學習中佔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記別人的思想,而是學生自己進行思考,這種思考是一種生氣勃勃的創造力。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爲最終的目的,而要成爲手段,要在生活中進行交流觸碰。

篇二:《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閱讀優秀的作品能夠提高自己的認知,充盈自己的心靈。放假前名師引領共同體推薦的假期閱讀經典教育名著是《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通過閱讀我受益匪淺。我把這篇心得的題目擬定爲“給自己的建議”,是因爲在讀《給教師的建議》時,內心頗受震撼,讀了這本書後結合自身的工作與書中給出的建議,我深刻認識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時在很多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十分可行的答案。這本書不是空談教育理想的空中樓閣,而是對每位教育一線的教師真正發揮啓迪和指引的明燈。非常榮幸讀了這本經典著作,接下來我想淺談一下自己的收穫。

首先,這本書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人,更是塑造學生品格和個性的引導者。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和潛移默化的。通過書中的故事,我們看到了教師如何以身作則、關心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些教師的行爲和態度激勵着我,讓我深刻認識到教師的使命和影響力。

其次,這本書強調了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化關注和引導。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着不同的興趣、天賦和需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給予個性化的關注和指導。教師是培養人的職業,我們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孩子身上全是真、善、美,他們身上還會有消極、孤獨、失望、冷漠等不好的特質。教師要做的,正是幫助他們逐步戰勝或克服那些“病菌”的消極作用,強化有益部分。書中的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夢想和困惑,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並給予他們必要的支持和鼓勵。這讓我明白了教師應該是學生髮展的引導者,而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

最後,這本書強調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不斷學習的重要性。教育是一個不斷髮展和變化的領域,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教育理念。不間斷的閱讀能帶來不斷的豐富和更新。教育其實就是精神不斷豐富、不斷更新的過程。無論是對受教育者還是教育者來講,都是這樣。“我們工作的對象——學生——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和昨天就不一樣。”用昨天的知識無法教好今天的孩子。要想給學生提供的永遠是清澈的、新鮮的知識和思想,就必須通過不間斷的閱讀和學習保持自己的“水源的清潔”。書中的教師通過不斷學習和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學能力。他們注重教育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結合,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這讓我明白了教師應該是一個永遠學習的人,只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

上述就是讀完這本書我最直觀和深刻的體會,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我們塑造的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己也在被塑造着,我想,這種被塑造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吧!如果一個教師追求自我成長,我想閱讀是最好的方式。

篇三:《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在寒假期間拜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翻開書的第一頁,目錄映入眼簾,多個標題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從哪兒找時間,一晝夜只有24小時》、《讓學生記住基本知識》、《知識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看到這些標題,我彷彿找到多年摯友,感嘆爲何“一個上世紀的前蘇聯教師”,他的觀點和建議放在當下,竟一點兒也不過時!並能解決我當前教學中的許多困境!讀着書中的建議,再結合自己的職業生涯和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解讀,覺得受益匪淺,思想和境界都得以提升和進化。

讀到給教師建議的第33條,突然眼前一亮——《把每個學生引向興趣發源地》。“興趣”這個詞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常被大家提起,也是每位初中音樂教師追求的目標,音樂課堂教學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翻到第93頁,我內心充滿好奇與期待……。

通過深入研讀《把每個學生引向興趣發源地》這一章節,讓我對音樂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音樂,作爲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無窮的魅力,能夠觸動人心,激發情感。作爲音樂教師,我們的責任不僅是傳授音樂知識,更是要引導學生髮現音樂的美,培養他們的音樂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中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源地。

在我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記得有一次,我教授了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這首歌曲的內涵,我特意準備了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並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通過講述歌曲背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背景,我發現學生們對這首歌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不僅在課堂上積極學習,還在課後自發組織起來進行排練。

此外,我還嘗試將音樂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讓學生在跨學科的學習中感受音樂的魅力。例如,在音樂欣賞課上,我會引入一些文學作品作爲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通過音樂的渲染,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表達。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還激發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創作時,我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音樂元素和風格,讓他們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無限可能。同時,我也會定期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和展示,讓他們在音樂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華和魅力。

通過這些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把學生引向興趣發源地的重要性。作爲音樂教師,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興趣和選擇,讓他們在音樂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爲學生提供更好的音樂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

在未來的音樂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和實踐,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源地。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教,用愛去育,就一定能夠培養出更多熱愛音樂、具有創新精神和文化素養的學生。

篇四:《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的確如此,這個學期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

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裏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爲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裏,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說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說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的筆下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說教,而是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單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篇五:《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世人皆將教師美譽爲“紅燭”、“春蠶”、“靈魂工程師”,稱教師這一行業爲“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相信每一位教師同仁,最初都是懷揣着無限的憧憬與渴望入行的,我們期待着站在這一方神聖的三尺講臺前,圓滿的履行好“教書育人”的天職,早日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而讀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也將能夠更清晰深刻的領悟到,到底什麼纔是能令我們長久立足於教壇的“基本法則”。

教師,以熱愛爲基石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寫道:“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說過,“愛是最好的教育”,熱愛其實是我們教師身上最寶貴,最基礎的品質,是平地起高樓的“基石”。

作爲一名小學校長,今後我會繼續弘揚敬業愛崗的校園文化,不斷完善各項制度管理,引領學校的每一位老師懷揣着一顆純粹無瑕的心,全力以赴的完成好自己分內的任務,毫無保留的爲孩子們奉獻自己的一切。我們要時刻謹記教育是一項神聖的事業,而不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在誘惑頻出的現代社會,對教育的虔誠熱愛,一定會是幫助我們在行業內站穩腳跟的一塊天然基石。

教師,以積累爲要務

作爲一名小學校長,我經常感慨自己的時間不知道去哪兒了,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開會、培訓……“忙”是我對個人日常的最簡單概括。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時間彷彿是格外充裕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上課的同時,還要研究兒童思維,要舉辦各種活動,要從事專業書籍的寫作,同爲校長,他的時間似乎有着特別高的利用率,他堅持每天最好能聽上2節課,一年下來大約要聽400多節課,他一直將聽課、分析課堂作爲自己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他看來,聽課不僅是瞭解一位教師的必要途徑,還是滋養自身靈魂的源泉,所以他甘願數十年如一日的在聽課上花時間,繼而在大量聽課的基礎上實現“厚積薄發”。

時間是公平公正的,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我們一天的時間都只有24小時,在這方面花的時間多了,那方面可用的時間自然就少了。而想要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每天都能抽出空閒來聽課,我們就必須制定好每日的工作規劃,並且一絲不苟的執行下去,相信只要一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我們一定就能在潛移默化的積累中擁有雄厚的專業資本。

教師,以反思爲階梯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真正的教育始於一個人爲理想所鼓舞,能認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和目的,甚至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和應當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作爲教師,我們在引領學生學會思考的同時,也要努力讓自己學會反思與總結,缺失了這一環節,學習和成長也必將成爲天方夜譚,因爲我們職業生涯中的“階梯”沒了。

在小學教育領域,一直有着很多偏見,一些從業多年的老教師,心中的刻板印象就更多。他們在某一時刻形成的觀念,即便過了很多年都不會改變,他們對某個學生一直有着固定的看法,在做某件事時,也始終遵循着固定的流程,比如上課,備課,他們一直習慣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哪怕知道自己還存在不足之處,也不會想到去反思改進,時間一長,與新教師相比,他們反而會漸漸原地踏步,失去了入行時間久的優勢。

教師,以閱讀爲滋養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稻粱謀”,對於讀書,中國人長期以來的觀點是相對“功利”的,多數人是爲了實質的利益而去讀書,而在《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雖有400多處提到讀書,但他的想法卻相對“單純”,是出於教師本身提升素養,滋養靈魂的需要,我們才需要多讀書。

回想走入校園的這些年,朝夕相處的除去天真可愛的孩子們,熱情友善的同事們,真的就只有一本本沉默無言的書了,它們是一個個不會說話的良師,在我遇到困難時幫助我,陷入迷惘時指點我,情緒低落時鼓勵我,在書的陪伴下,我不僅擁有了更高的教育素養,而且心靈的“內核”也更穩定了,整個人由內而外的散發出一種寧靜淡泊的氣息。

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每一名孩子,注重在日常工作中積累,學會反思與總結,真正的愛上讀書,這是我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中領悟到教育真諦。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願在今後的日子裏,身體力行的將真理融入實踐,用腳踏實地的行動,追逐桃李滿天下的“園丁夢”!

篇六:《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一百條建議》,反覆讀了幾遍,它樸實的語言,發生在我們教師身邊的一些案例以及其中針對教師的實際情況提出的一些建議,對於我來說都頗具吸引力。

下面我就這本書中第56章《爲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該做些什麼》、第57章《怎樣隨着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而加深對家長的教育工作》、第58章《怎樣同家庭一道指導兒童勞動》,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信任鼓勵,樂學上進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願意好好學習。那麼怎樣才能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寫道:“兒童腦力勞動的人道化,使這種勞動由於想要給親愛的媽媽和爸爸帶來快樂而高尚起來。這是推動兒童自覺而勤奮地從事腦力勞動最有力和最強大的刺激力量。”

文中列舉了這樣一個事例。四年級的學生科利亞說:“我應該好好學習,媽媽有心臟病。”這孩子感到,假如他的成績單上出現了不及格的分數,母親的心是會難過的。她想要讓母親安心。她知道用自己的勞動可以使母親放心,不讓她不安。

換句話說,想使學生願意好好學習,併力圖以此給父母帶來快樂,那就要珍惜、愛護和發展他作爲勞動者的自豪感。要使學生願意好好的學習,父母的角色重要。我們要時刻保護、尊重、關心孩子的心靈,使每一個孩子願意好好學習。

作爲一線的教師,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堅定地相信,誘使兒童自覺地、刻苦地從事腦力勞動的一種最強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賦予他的腦力勞動以人情味兒,使他感到願意給自己的親人(媽媽、爸爸)帶來喜悅是一種高尚的情操。”

看來,要想使孩子們願意好好學習,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密切配合,要讓孩子們感覺到他的學習能爲父母帶來歡樂,感知的前提是孩子和父母、老師之間的互相理解,父母不能只用分數來衡量孩子,孩子也要體會到父母的心情;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讓孩子們體驗到那種學習的成功,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如果一味地拿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能力,這樣會讓某些學生感到自己不如別人,產生自卑感。只有讓學生從心底裏感知到那種成功的喜悅及學習帶給別人的歡樂,才能使孩子們自覺的好好學習。

二、家校共育,助力成長

我帶班的學生中,就有這樣一位學生,開學時,他是一個令家長和所有任課老師都很失望的學生,基礎差,分班時,三科總成績不僅是我們班的最後一名,還是全級最後一名。就連家長都放棄了孩子的學習,他自己更是破罐子破摔,上課搗亂,作業不做。我多次找他談話,和他交流,但收效甚微。怎麼辦呢?放棄嗎?但老師的職責和自己的良心是不允許我這樣做的。

我想光靠老師單方面的作用是不夠的,我要把家長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共同努力來幫助他。可當我問他,家長的聯繫電話時,他卻說不知道。於是,我就請他回家轉告家長,讓家長來學校一趟,我能感覺得到他滿心的惶恐和不情願,馬上改口說,不要擔心,老師讓家長來學校,是想和家長面對面的交流,怎樣把你的學習搞好,我非但不會告你的狀,還要把你近段時間的進步告訴家長,讓家長爲你高興和驕傲。

他同意了。但我的內心還是不踏實,家長會來嗎?讓我驚喜的是,家長下午如約而至,我當着孩子的面,好好地把他誇了誇,然後我們又交流了很多,我能感覺到家長對孩子又充滿了信心。

從那天開始,孩子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對學習又產生了興趣,願意好好學習了。上課積極發言,家庭作業也認真做了,我不時地會給家長報喜,當然孩子的進步也越來越大。考試成績早已不是班裏的倒數第一了。

蘇霍姆林斯基還說:“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兒童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繫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一旦兒童對世界的樂觀主義的感受遭到破壞,那麼學校和家庭之間就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

是啊,一些後進生,常常因功課落後而感到低人一等,長期的自卑使得他們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老師批評,家長指責,同學們嘲笑,所有的這些,都像一塊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他們心上,揹着這麼重的思想包袱,怎能好好學習?

怎麼做呢?

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要培養學生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

我們做教師的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哪怕是孩子一丁點的進步,哪怕不是學習方面的,也要滿懷深情的表揚鼓勵,以此來樹立孩子的信心。更要有一顆愛心,時時刻刻維護孩子的自尊,不諷刺、挖苦他們,和他們進行平等的交流,讓他們感受到你發自內心的信任和鼓勵。這樣,才能使孩子願意好好學習。

關於家庭,我常思考,家庭教育爲什麼很重要?

首先,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人生是從家庭開始的。父母親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他帶給孩子什麼,往往就決定孩子會成爲什麼。其次,父母是孩子最長久的老師。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他們不僅是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兒童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人的行爲習慣、個性特點、認知風格等,都是在家庭中初步形成的。人的所有問題,幾乎都可以追溯到兒童時代,追溯到家庭生活。

正因如此,家校合作是如此重要。

我經常跟自己講,孩子來到你的教室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半成品了。他的人格特徵,他的認知風格,他的行爲習慣,他的很多基礎性的東西已經形成。有一些孩子的基礎已經很好,你只要繼續呵護他,幫助他,給他更好的滋潤,讓他發展得更快。有一些不是很理想,就需要你用心矯正,而這種矯正,有父母們的支持和幫助就一定會事半功倍,有時甚至需要矯正的正是父母。

三、用心溝通,合作共進

初中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那麼家長在引導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如何和孩子一起“微笑”着度過三年初中生活?

藉助家長會,我深入到班級,用話家常的方式、輕鬆幽默的語言、生動親切的事例和家長們分享我的教育智慧。

1、做孩子的“垃圾桶”。處在初中階段的孩子處在一種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充滿着錯綜複雜的矛盾。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初中的孩子們還面臨着中考的壓力,家長要學會做孩子的“垃圾桶”,懂得孩子的難處,讓孩子的情緒有一個宣泄和釋放的窗口。

2、學會肯定孩子的進步。在“雙減”背景之下,學生在校時間明顯延長,如何正確認識分數的意義也是家長需要關注的問題。從教育學來看,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每個學生髮展潛力和水平不同,因此應根據孩子的具體實力和能力水平去看待孩子取得的成績。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孩子的階段性的進步就極爲重要。

3、我們以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爲目標,“優秀”應該具有多重定義的標準。其中最爲關鍵的就是孩子的品德樹立。道德素質能夠決定孩子成長的方向,它在孩子成長過程起着極爲關鍵的導向作用和基石作用。

4、引導孩子做好四件事。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目的,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讓孩子在運動中強健體魄,充盈精神。熱愛一門學科。在初中階段注重培養孩子對一門學科的長期興趣,並將其發展成終身的愛好,會讓孩子一生受益。熱愛是最好的學習動力源,它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樂中學,在學中成長。熱愛一種勞動。讓勞動在家庭教育中日常化,洗碗拖地幫助幹家務、買菜燒飯鍛鍊生活技能,這些都屬於勞動。勞動讓孩子與生活有了“親密接觸”的機會,熱愛勞動就是熱愛生活。訂閱一本期刊。教育具有多種形式,其中家庭學習氛圍營造就是重要的一環。不如從訂閱一本英語或文學期刊開始,放在家中顯眼的位置,讓孩子時時翻閱,教育就在潛移默化之中從學校走進了家庭。

每次家長會,我都會和家長們共同探討家庭教育的注意點,又站在同爲孩子家長的立場,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拉近了家長和學校之間的距離。

家庭和學校作爲教育的共同體要始終達成共識。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同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知識共建、精神共勉和生命共生的一體,鄭州經外教育集團五中校區將進一步強化家校融合,深化共育內涵,爲學生的健康發展助力。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語言樸素卻飽含善意、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去領悟它精髓之所在,從而能更好的完成我們作爲教師的使命。

篇七:《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初出茅廬、涉足社會時,總有人問:你喜歡什麼?有什麼特長、愛好?我也曾苦思冥想、頗爲搜腸刮肚的思量了一番,最後汗顏的發現,除了喜歡讀書我好像一無是處,真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呀!

朝迎暮送,彈指二十餘載一揮而過。期間,弱水三千,吾只取一書飲。繁華三千,讀書飲盡悲歡。讀書是我課餘節假日休閒娛樂的唯一。週末、假期必定奔走於圖書館。記得再次閱讀《紅樓夢》後,一兩年的時間都在借閱和《紅樓夢》有關的評論、研究、揭祕,印象最深的是百家講壇劉心武的觀點,甚至專門借閱了他續寫的《紅樓夢》後四十回。

我喜歡看的是各類小說,尤其是現代白話文小說深得我心,但也因它文辭深奧晦澀給我的閱讀帶來很多不便,看這類型的小說時,常常需要再借助工具書查字音、查找一些詞句的意思、解釋或出處。費時費力,頗有些艱難。可這正像品茶、喝咖啡吧,苦澀艱難反而餘韻悠長。所以,每當聽完一節課進行現場點評時,當“如沐春風、耳目一新”,諸如此類的成語脫口而出時,我自己都嚇一跳。當然,什麼時間看過的記住的這些詞句,早已無法考證。

厚積薄發。尤其近幾年總結經驗、上交材料或交流討論,我越來越發現,我在享用“玩物喪志、不務正業”看小說的福利。才女、出口成章、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謬讚雖然讓我愧不敢當,但對語言文字的快速領悟、正確把握運用,讓我如沐春風、揚揚自得、沾沾自喜。

磨刀不誤砍柴工。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教師們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每天不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

所以,我非常贊同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的話:“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

讀書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文學素養潛滋暗長,更可以提升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知。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蘊”。要明白,讀書不只是爲了工作需要,而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對知識的渴求。每天不斷地讀書,採擷知識的滄海一粟,注入我們知識儲備的海洋中。日積月累,會發現教學工作也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這也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博覽羣書、厚積薄發!

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溪流,使自己的知識常流常新,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多讀書,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纔會將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教師的知識淵博,會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我們充滿敬佩之情,學生纔會“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所以,要想成爲一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要熱愛讀書,並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書籍的世界,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用讀書來豐富自己的閱歷,充實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智慧。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我們要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更應有長流水。所以,老師們都聽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讀書吧!

篇八:《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蘇霍姆林斯基把課外博覽羣書的書海生活視爲課堂教學的智力背景,視爲教學計劃的第二道大綱,視爲精神生活的有機部分,視爲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源泉。書籍對於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基於此背景下,學校用心良苦的給每位教師配備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細細品味該書,就像本人聽作者輕聲細語的講訴着,刻苦銘心的每一句話,每一個事例,就像曠野源頭的小溪快活而清新,清澈而又讓人身臨其境百看不厭,使我豁然開朗,面對棘手的學生也有了應對之策。

蘇霍姆林斯基既是一名教育科學家,又是一名教育藝術家,他所創造的美麗的作品永遠是我們的楷模。尤其是他的和諧全面發展教育思想很值得我們今天來學習,我國十多年來一直在推進素質教育,所謂素質教育就是把提高每一個孩子的素質作爲教育的目標。素質包括身體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每個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質,教師要善於挖掘這些素質,他說:“每一個兒童身上都蘊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質,這些素質就像火花,要點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裏的火藥未被點燃,而要使一切天賦和才能都最充分的發揮出來。”所以任何學校,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把這種思想作爲自己的教育理念,作爲自己教育行爲的準則才能夠讓素質教育真正高質量的推行下去。

培養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人,就是要培養他們具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他說:“形象的說,道德是照亮全面發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時又是人的個性的一個個別的特殊的方面。”成人是成才的基礎,有品德才有後面的一切,他強調,道德教育要從童年抓起,童年時代由誰來引路,周圍世界中哪些東西進入他的頭腦和心靈,這些都決定着他今後將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孩子的初始教育就顯得尤爲重要,在這裏他做了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他把開始教育和培養的兒童比作一顆大理石,幾個雕塑家帶着自己的刀子同時來到他旁邊,要把他塑造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靈性,體現出人類的理想。這些雕塑家,第一是家庭,家庭中最細緻和最有才幹的雕塑家是母親,由此可知母親對於孩子的塑造性是最強的,母親如果是一位精巧的、智慧的、精神健美的、受道德美的崇高概念所鼓舞的雕塑家那麼孩子的內心深處對善與美就會有反應,會想要給親愛的媽媽帶來快樂而改變自己。比如我班上就有一位行爲習慣較差的孩子總是言語上與我作對,但凡批評了他一句,立馬就能跟老師針鋒相對,以至於班上普遍認爲沒有老師能管得住他了,於是我請來了他的母親,在他母親面前明顯收斂了自己的脾氣,是因爲這孩子感到做了不好的事情母親的心是會難過的,經過他母親長期以來唐僧般的碎碎念使他漸漸改掉了這些壞毛病,因爲愛母親的心讓他想要讓母親放心。

由於我們班的學情普遍困難學生較多,使我在教育教學這方面非常的困擾,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教育工作中最硬的核桃之一是對困難學生做工作,面對這些困難生我一直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但是讀到蘇霍姆林斯基所給的第十條建議“關於做困難學生的工作”時,他提出的反覆防止遺忘的練習和閱讀的力量來激發他們對於學習的興趣,讓我覺得可以一試,因爲困難生他們比一般學生的理解和記住教材上要多花三五倍時間,第二天就忘了所學的東西。因此,在教學後我常常隔兩天就要讓他們做防止遺忘的練習,這樣持續一個月後,他們的語文默寫生字詞的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們班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對於學習都是認爲在替爸媽完成任務,只要老師不在的自習課大部分同學就剋制不住自己想要講小話的慾望,作爲語文老師的我思考是否能夠在班級捐獻一個圖書角出來,在自習課的時候同學們便可以自主借書來讀,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益書籍來代替枯燥無味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從閱讀中找到快樂,慢慢自發的愛上學習,越是困難的學生,他在學習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難越大,他就越需要閱讀。閱讀能教他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學生思考的愈多,在周圍世界中見到不懂的東西愈多,他接受知識的能力就越強,愈能找到對於學習的興趣。

不只是學生需要閱讀來開闊思維,刺激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那些優秀教師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堅持讀過的書。讀書是教育的基礎,但這基礎亦是通往成功的通路。所以讀書無論何時都應當被重視。我們有遠見的校方給每位老師提供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給我們教師疲弱無力的心臟注入了一記強心針,讓我們如同喝了心靈雞湯般一股暖流流過全身,有力量繼續與學生們鬥智鬥勇!

篇九:《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這個寒假和工作室成員開展了“品味經典,共讀好書”的活動,我再次捧起《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細細品讀了起來。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聯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經典著作。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對世界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給教師的建議》是專爲中小學教師寫的一本教育經典著作,書中以平易近人的語言、富有深刻見地的教育理念,對教師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全面育人和自我發展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建議,是一部教育實踐的百科全書,儘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本書裏閃光的教育思想卻永不會過時。

一。熱愛讀書,潤澤心靈

“欲求教書好,先做讀書人”,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在《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裏,蘇霍姆林斯基雖有400多處提到讀書,但他的想法很“單純”,是出於教師本身提升素養、滋養靈魂的需要。他說:“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就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更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他還說,“教育者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增添了一件新的精緻的工具。”教師的底蘊就是靠書堆起來的,書讀得多,不一定底蘊深厚,但是,不讀書,少讀書,一定沒有底蘊。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書,可以增長教師的職業智慧;讀書,可以鋪墊教師的精神底色;讀書,可以爲靈魂尋找精神的家園。教師只有親近書本,喜愛讀書,與經典爲友,與博覽同行,才能在書香中享受溫暖,擁有詩意的人生。

回首走過的歲月,是書籍伴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春華秋實;是書籍陪我領略了一個又一個的日出日落;是書籍給我帶來了智慧和力量。新的征程,新的時代,讓我們做一名愛讀書的教師吧,讓我們的精神突破現實和身體的桎梏,來一場靈魂長足的旅行吧。

二。熱愛學生,呵護成長

在《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裏,我還看到了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熱愛。他深愛着每一個學生,他關懷着每一個生命,他呵護着每一個心靈。他與學生朝夕相處,與他們一起活動,一起讀書、一起旅行……他了解他們的歡樂和痛苦,他關心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他曾32年如一日地寫着自己的教育日記,所有的一切,帶給他的不是抱怨與痛苦,而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幸福與成功。讀到這些,我被深深地打動了。

從教21年來,我一直把“用心靈贏得心靈”當作教育的最高境界,堅持用愛心感染學生,用耐心激發學生潛能,用信心引領學生成長,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從當上班主任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誡自己:一定要熱愛學生,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從建立班級的留言本,收閱隨筆,與學生談心,建立網絡交流空間,留特殊作業等等,我與學生建立了一種相互信任、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係。當我感冒了,學生就會悄悄給我留言,囑咐我一定要多喝水,注意身體。辦公桌上不時會多出小盆栽、金嗓子;衣袋裏也有學生悄悄塞的小糖果、小字條;逢年過節的鮮花和祝福……這就是叩響了學生的心窗,得到悅耳的迴音。魏書生曾說:“把自己平凡的工作當作宏偉的世界去研究,你就會發現無窮的樂趣。”的確,身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平凡而辛苦,卻也時時享受着天底下最純美的幸福。當年我懷孕,依然帶班,有時身體不適,覺得疲憊勞累,這些,沒能逃過學生們的眼睛;課堂上,他們認真聽講,全力配合,不讓我勞累;自習課上,他們安靜學習、自修,不讓我操心;學生們還懂事地勸我:多休息,他們會管好自己的。看着他們自律的表現,聽着他們暖人的話語,我感動不已。還有逢年過節的鮮花、禮物,還是畢業多年學生的問候、祝福,都讓我時時感受着作爲班主任的幸福和快樂,這也是我努力工作的動力。搬離新校後,班主任的工作強度和辛勞與日俱增。說實話,有時真不想幹了,特別是在無法平衡工作和家庭關係時,但每每走進教室,看見學生那清澈的眼眸,如花的笑靨,一切的苦和淚,都值了。現在,我有四個學生放棄了優越的條件,回到了母校,和我一起並肩奮鬥。有人問他們,爲什麼做出這種選擇時,他們說,是受我的影響,在向老師身上,明白了什麼是“師者大愛”,他們願意像我這樣,教書育人。我想,這也許就是愛心的力量吧。只有當教育者走進受教育者心靈的時候,教育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三。熱愛教育,堅守初心

蘇霍姆林斯基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的目的,其中最集中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青少年培養成爲“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他分別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方面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他指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於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並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他對教育的思考是最接地氣的,他對教育的表達是最生動的,他對教育的堅守是最執着的,

今年是我站上講臺的第21個年頭,碩士畢業後我來到漢中中學,一直擔任高中思政課教師和班主任。21年來,我一直堅守在思政教育的講臺上,從未間斷。對黨忠誠、對教育熱忱,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誓言。因爲忠誠,所以熱愛;因爲熱愛,所以堅守。這份堅守,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以身垂範傳遞給廣大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們。回首21年的歲月,有過年輕氣盛的躁動,有過不眠不休的焦慮,有過遭受挫折的痛楚,也有過峯迴路轉的驚喜、淺嘗甘霖的雀躍。慢慢地我發現,走入講壇猶如航海,教海揚帆,只有以愛爲舟,以勤爲槳,才能在航程中收穫意料不到的驚喜,體會到身爲人師的幸福!這種幸福,更多的來自於將一個個學生的弱科變爲強科,將一個個學生送到名校,幫助一個個家庭從對孩子的焦慮變爲欣慰甚至欣喜。

人間春色本無價,心底熱愛總有情。熱愛是一個人內心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熱愛,可以讓自己攻堅克難,挫而不折;熱愛,可以讓自己在美好時光裏被溫柔以待;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篇十:《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從教30多年教育工作實踐和教育理論研究的成果結晶。它構成了一套完整又具有實踐意義的教育思想。對於本書,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內容,以下四點給我的印象尤爲深刻:

一、要多閱讀書籍並學會思考

書中關於書籍有這樣的論述:“閱讀不是爲了明天上課,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作爲教育工作者,要通過閱讀不斷補充知識的營養,要使教科書成爲我們自身知識儲備中的一滴水,我們真正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同時,我們也要教會學生閱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於所學的知識很多還模糊不清,甚至感覺上課自己像是在聽“天書”。究其原因,知識可能對他們來講往往成了滯銷的貨物,知識的積累似乎只是爲了“儲存”,而“不能進入流通過程”,得不到運用,所以,我們更要教會學生去閱讀。愈是學困生,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似乎越多越大,此時,他們就愈需要閱讀。閱讀能讓他們學會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書籍和由書籍喚起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是防止讀死書的最有力手段。所以要教會學生去閱讀並學會思考,時間久了,你會驚奇地發現閱讀能給你和你的學生帶來許多許多的好處。

二、指導學生學會勞動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驚訝於勞動的作用。就像北師大王義高老師所寫的:科學地實施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經典方針,藉此真正地做到了“一育促多育”,即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促進創造潛力和天賦才能的開發。每次蘇霍姆林斯基遇到教育問題時,他總能以具體的某項勞動爲突破口,讓學生在勞動中找到真正的答案,他覺得解決教育難只有通過汗水,有老繭和有疲乏的勞動,人的心靈纔會變得敏感、溫柔。所以,在如大掃除、值日或集體活動的時候,讓學生不要吝嗇自己的汗水,讓他們在勞動的過程中找到樂趣,找到那些需要用心才能尋找到的答案……看完這部分內容,我突然想:以後我有了孩子,肯定不會驕縱或溺愛,我會指導我的孩子從小要學會勞動,在勞動的過程中促進他的全面發展。

三、重視話語的力量

書中寫道:“有的話語像患呆小病的人那樣瘦弱難看,有的話語像枯草的影子一樣沒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話語像永恆的星辰那樣光輝燦爛,永不熄滅,爲人類指引着道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正常的上課之外,我們可能會對自己的學生講很多話。我們也經常說,說話是一門藝術,對待不同的事情如何處理,如何說到學生心坎裏更是需要好好思考。那些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複,否則就會變成陳詞濫調,變得像一個懶散匠人手中的工具那樣拙鈍。所以,在漫漫教學路上,多思考,多磨練,努力使我們的話語成爲指路的明燈吧!把氛圍感拉滿,因爲生活是自己的。

四、熱愛自己的學科

你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科是否熱愛還是有所踟躕?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你可能會說:“當然啊!這是我大學讀了四年的專業或者這是我本碩一致的專業。”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那麼幸運!不管何種原因,我們都要熱愛自己所教授的學科。要讓自己做學科的主人,要對教學大綱瞭如指掌,要明白教科書的知識只是這門學科最基本的內容。只有把自己知識的1%用於課堂講授就夠了的教師纔是真正熱愛自己學科的人。教師的知識只有愈豐富,他個人對知識、科學、腦力勞動、智力生活的態度表露的愈鮮明。這種智力財富,就是教師對自己學科、對科學、學校和教育學的熱愛。常有人說,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其實現在一桶水也是遠遠不夠的。在這個教育資源不再稀缺,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教師更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不斷給自己“充電”,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

同樣,教育,是永恆的事業;教師,是永恆的職業;探索如何當好一名老師則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大計,教師爲本”,足可以看到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封面寫着:教育學典範之作,成就優秀教師的必讀經典。我深感,《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必定會像明燈一樣指引着我,引導着我更好地在教海中探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