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話題

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推薦10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8.27W人 

篇一: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

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推薦10篇)

塔設備的機械設計——職業素養之工匠精神教育

一、教學目標

1、課程教學目標:瞭解塔設備機械設計的基本知識。

2、思政育人目標:

(1)設計思路,通過塔設備機械設計知識的講解,告誡學生要全面的分析問題,自然地達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

(3)育人主題: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價值主題

二、教學實施過程

1、引出課堂知識——案例分析

2007年9月13日,由張家港市化工機械有限公司爲大唐國際年產46萬噸煤基烯烴項目製造的“亞洲第一塔”——C3分離塔在內蒙古錫林格勒建設現場成功吊裝。該C3分離塔以其塔身主體板厚(68毫米),直徑(8米)、高度(100。115米)、重量(總重2460噸),不僅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在亞洲同行業內也屬首創,被譽爲“亞洲第一塔”。這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規模塔設備的應用,在塔製造領域,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製造”。這是塔設備設計人員和機械設計人員設計出來的。通過該案例的引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也啓示學生,要培養工匠精神。

圖6亞洲第一塔

2、塔設備的機械設計

通過引入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展現國家成就以及大國工匠精神,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該注重培養這樣的精神。塔設備,其工作條件差,在運行和使用中損壞的可能性比較大。因此對它的設計一定要合理,並且要定期維護,作爲學習化學工程與工藝的學生,設計符合工藝要求的化工容器更需要這種精神。以此激發注重學生培養敬業精神。

塔設備的設計包含塔體和裙座的設計,要設計的內容包含厚度計算,壓力計算,質量載荷計算,應力校覈等多個方面,是前面學過所有的知識的總結。因此,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纔可以設計出符合要求的塔設備。知識的儲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儲備的,而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堅實的基礎,也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更別談爲建設國家出力。另外知識也代表着財富,對於未來,誰掌握知識,誰就能立足社會。以此告誡學生注重學習的積累,才能爲建設祖國貢獻力量,才能實現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另外從塔設計本身出發,需要多個零部件的配合,才能實現塔的成功設計。這也給我們一個啓示,就是個體在團隊中的重要性。

篇二: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

《遠大前程》: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理想與現實的錯位

一、課程教學目標

1、介紹查爾斯·狄更斯的創作背景、寫作特色及其主要作品。

2、介紹19世紀中後期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特色。

3、分析《遠大前程》中的人物形象,賞析小說開放性的結尾。

二、思政育人目標

1、認識19世紀英國資產階級紳士文化價值觀的實質。

2、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設計及實施過程

1、課程導入

(1)思考問題:《遠大前程》是一部什麼性質的小說?它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匹普是一個成功的紳士嗎?他的思想品格如何?他的成長經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精神?

(2)圖片展示:

提問:圖片中的匹普與你心目中的英國紳士有什麼區別?紳士是一種文化現象嗎?紳士文化體現了英國社會的什麼特徵?主人公匹普的夢想與幻滅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匹普的紳士夢與他的愛情夢有什麼關聯?

總結:英國的紳士文化體現了英國社會的等級特徵和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金錢和地位成了年輕人的遠大理想,財富的價值與其來源無關,“向上爬”成爲當時英國青年一代的座右銘。

2、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內容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核心,決定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它包括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爲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的遠大理想,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3、深層閱讀與深度反思

(1)英國紳士文化的本質:“紳士”本指行爲優雅有禮的男士。然而19世紀的英國社會風尚已經將“紳士”變爲一種上流社會的符號,與金錢和地位劃上了等號,與教育程度和禮儀關係不大。連像麥格維奇這樣的罪犯,都夢想成爲紳士,爲此他把自己的夢想當作恩惠施與可憐的窮苦孩子匹普。“紳士”已經成爲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紳士文化也成了英國等級社會金錢至上的象徵。

(2)“思政”教育:匹普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遠大的理想不能脫離現實,否則就是虛夢一場。實現理想要腳踏實地,要有拼搏精神和辛勤勞動的付出,絕不能寄希望於不勞而獲。理想是奮鬥目標,不能與不切實際的夢想等同;成功是價值觀取向和信念追求,不能與金錢和地位掛鉤。

當代大學生應堅定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遠大理想,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奮鬥,要把個人的發展和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當代大學生正處於人生髮展的關鍵階段,個人成長過程中會受到西方文化勢力的影響,應該學會辨別是非的能力,牢固樹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篇三: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

《倫敦》: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輓歌

一、課程教學目標

1、簡介18世紀後期英國前浪漫派詩歌特點。

2、介紹威廉·布萊克及其詩歌特色。

3、賞析詩歌《倫敦》中的場景和人物特徵。

二、思政育人目標

1、認清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本質。

2、開展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教育和習近平“兩山”思想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設計及實施過程

1、課程導入

(1)思考問題:布萊克的《倫敦》描述了怎樣的畫面?它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倫敦變成了工業化的地獄,其社會根源是什麼?從整首詩歌的描述可以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2)圖片展示:

提問:圖片中煙囪林立、火車轟鳴反映了什麼時期的英國倫敦?圖片中忙碌的工人和悠閒的資本家形成了怎樣的鮮明對比?圖片展示了“霧都”倫敦的工業城市形象,其繁華景象的背後有怎樣的辛酸?

總結:資本主義工業化是建立在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和對大自然的無情破壞的基礎上。資本家爲追求最大利益,他們強佔資源、擴張市場、壓榨勞動者,將美好人間變成了可怕的地獄。

2、當代馬克思主義思想

(1)科學發展觀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其中,以人爲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兩山”思想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考察浙江湖州安吉餘村時,首次發表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兩山”重要思想的前提和基礎是綠水青山,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3、深層閱讀

(1)詩歌中的倫敦景觀:詩人漫步在泰晤士河畔,被眼前的恐怖景象怔住了——聽到的是大人和孩子們悽苦的叫喊、傷兵的嘆息和年輕妓女們的詛咒,看到的是被獨佔的河流和街道、面帶飢色的人羣、污黑的教堂和宮牆外流淌的鮮血。這就是工業革命時期倫敦的可怕景象,資產階級霸佔了一切資源,無產階級掙扎在死亡線上。工業污染破壞了倫敦人的生存環境,倫敦簡直是地獄般城市。

(2)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本質:資本主義工業化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僱傭勞動者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爲基礎,以榨取最大的利潤爲目的。它體現了資本家的貪婪本性,瘋狂地追求最大利潤,根本不顧無產階級的死活和自然環境的承受力。

(3)“思政”教育:工業化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社會主義國家也需要工業化。但是由於經濟所有制和國家制度的不同,兩者有本質上的差異。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以提高國家整體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爲目的,資本主義則是以個人利益和私人財富積累爲目的。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注重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4、課後反思

(1)《倫敦》反映的社會現實:這是布萊克詩歌集《經驗之歌》中的一首描寫工業化背景下倫敦的城市景觀。通過詩人的所見所聞,我們感受到資本主義私有制給各階層的勞苦大衆造成的精神創傷。資本主義工業化不僅污染了環境,而且給社會造成了無盡的苦難。

(2)“思政”教育:當前爲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我國也在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也會面臨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難題。爲此,我國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爲基礎,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推動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爲經濟建設指明瞭方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具體體現。

篇四: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

《魯濱遜漂流記》:資本主義殖民者的成長故事

一、課程教學目標

1、瞭解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興起及其基本特徵。

2、介紹丹尼爾·笛福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賞析《魯賓遜漂流記》片段。

二、思政育人目標

1、認清資產主義財富積累的本質。

2、瞭解英國殖民主義的歷史。

3、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設計及實施過程

1、課程導入

(1)思考問題:《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什麼性質的小說?它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魯濱遜是一個英雄人物嗎?他在荒島求生的經歷體現了怎樣的精神?

(2)圖片展示:

提問:圖片中的魯濱遜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物形象?他手中的刀和槍、肩上的鷹分別象徵什麼?圖中看出他是如何對待荒島的原住民的?

總結:魯濱遜是早期資本主義殖民者典型形象。他靠武力強佔孤島,並殘殺原住民,霸佔島上資源,建立自己的殖民統治。

2、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述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資本原始積累的本質時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資本原始積累的歷史充滿着血腥和暴力,新興的資產階級靠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獲取財富,壯大資本的力量。

闡釋:I。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成長史是不光彩的,充滿着殺戮和征服。

II。強佔殖民地和擴大奴隸貿易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

3、深層閱讀

(1)魯濱遜的成長經歷:因性喜冒險,屢次出海;後販賣黑奴,船遇險而落魄荒島,獨居小島28年,建成棲身之所;通過讓“星期五”學英語、信基督徹底教馴化野人;最後自己成爲荒島主人。

“思政”教育:資本家總是以冒險家的面目,遠征殖民地;奴隸貿易是資本原始積累的罪惡手段;殖民者眼裏的荒島就是自己殖民的對象;剝奪語言和信仰是殖民者征服殖民地人民的慣用伎倆。

(2)《魯濱遜漂流記》被經典化的原因:契合18世紀英國的時代精神;塑造具有開拓和進取的精神的資產階級英雄;滿足西方人的征服欲;美化殖民主義敘事

(3)“思政”教育:文學經典具有民族性和階級性。西方的經典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時代精神,但它們代表了西方的傳統價值觀,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閱讀西方文學經典,我們要採取批判的態度,客觀、理性和辯證地看待其價值和意義。

4、課後反思

(1)魯濱遜形象的正面意義:他不甘平庸無爲的生活,具有堅強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闖勁;性情樂觀,不畏艱險,白手起家,體現自我奮鬥的精神。

(2)“思政”教育:當代大學生正響應國家的號召,積極開展創新創業,爲個人發展和國家的興盛而努力。在個人拼搏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應該具備魯濱遜那種敢闖敢拼的勁頭,學習他的樂觀主義精神,憑個人的努力獲取成功。魯濱遜的傳奇經歷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那麼《魯濱遜漂流記》可成爲大學生創業路上的勵志書籍。

篇五: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

外壓容器的強度設計——創新精神教育

一、教學目標

1、課程教學目標:掌握外壓容器的設計準則,掌握外壓容器的計算方法。

2、思政育人目標:

(1)設計思路,通過外壓容器設計師的年輕化案例,引入對青年學生責任與使命的教育,自然地達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標:培養學生養成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3)育人主題: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價值主題

二、教學實施過程

1、引出課堂知識——案例分析

通過引入外壓容器的失穩案例,進一步強調外壓容器設計安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引入壓力容器設計準則的概念。

圖5壓力容器失穩

由於幾何性質和尺寸的偏差、材料性能不均勻和加工製造帶來的誤差等因素,勢必會降低外壓圓筒的承載能力,因此工程上的處理方法是類似於強度計算時引入安全係數的做法,引入一個穩定係數m。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m的值會越來越小。這要靠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的學生來進行研究,創新和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問題:什麼是創新?

教師總結創新:有人說基礎研究是創新,有人說人才是創新,有人說實踐是創新,創新應該就是突破常規。現在同學們都在學校學習基礎知識,只有實現了基礎知識的儲備,纔有可能實現創新。由於人們對化學工業的需求越來越高,對於其產品純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些要求都離不開化工設備的強度設計,因此,需要人們對化工設備設計等方方面面都進行了創新,未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創新,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作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要在常規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力求實現創新突破。

2、設計準則和強度設計

外壓容器設計具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理論計算法,另一種是圖算法。通過此部分的講解,讓學生熟知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爲了畢業,是爲了真正掌握知識,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場所下都是具有初心和使命的。我們學習的初心就是學有所用,學有所思,學有所值。希望每位同學都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力求實現突破常規,尋求創新。

篇六: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

化工設備的腐蝕與防護——弘揚愛國主義,培養家國情懷

一、教學目標

1、課程教學目標:掌握腐蝕的定義,腐蝕的類型,以及防腐的措施

2、思政育人目標:

(1)設計思路:通過引入化工廠管道腐蝕引起的事故案例,自然地達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標: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

(3)育人主題: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價值主題。

二、教學實施過程

1、引出課堂知識——問題分析

問題:舉例說明你見過的生活中腐蝕現象?

圖2生活中鋼鐵腐蝕

通過問題的分析引入腐蝕的概念,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2、腐蝕的分類及防腐

腐蝕其實有兩種分類方法,第一種按照機理分,分爲電化學腐蝕和化學腐蝕。生活中常見的腐蝕爲電化學腐蝕。比如鐵器和銅器的腐蝕。那麼什麼是化學腐蝕呢?引入實例:

圖3打鐵過程中鐵渣的掉落(化學腐蝕)

生活中的打鐵鐵渣掉落現象就屬於化學腐蝕的一種。引入實際案例,進一步加深知識的理解程度,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按照腐蝕破壞特徵分:腐蝕分爲晶間腐蝕,應力腐蝕,均勻腐蝕和縫隙腐蝕。其中晶間腐蝕和應力腐蝕危害性較大,通過引入實際案例,引入晶間腐蝕和應力腐蝕的概念。

篇七: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

《皮格馬利翁》:資本主義等級社會的鏡子

一、課程教學目標

1、介紹20世紀英國現代戲劇的特色。

2、介紹蕭伯納的戲劇創作特點。

3、賞析《皮格馬利翁》片段。

二、思政育人目標

1、認清英國資本主義等級社會的本質。

2、開展社會主義人生觀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設計及實施過程

1、課程導入

(1)思考問題:《皮格馬利翁》是一部人文戲劇,它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買花女伊莉莎(ElizaDoolittle)是怎樣實現命運的轉折?她身份轉變的經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精神?語言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誰纔是賣花女真正的命運操縱者?

(2)圖片展示:

提問:圖片揭示了怎樣的英國社會現實?爲什麼說社會下層的Eliza成了上層人士的賭注?語言與階級之間有怎樣的關聯?

總結:語言本是交流的工具。在資本主義社會裏,語言成爲身份的標誌和階層鴻溝的象徵。因爲語言的魔力,確切地說,由於上流社會的幕後操縱,賣花女會搖身一變成爲公主,該戲劇揭露了英國上流社會的僞善、殘酷和醜陋。

2、社會主義人生觀教育

社會主義人生觀是對社會主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最根本觀點,它的核心思想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社會主義人生觀回答的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的基本價值觀問題。

3、深層閱讀

(1)英國等級社會的鬧劇:上流社會的代表人物語音學家希金斯(Higgins)與朋友皮克林(Pickering)打賭,將一個未受過教育的下層女子塑造成具有上流社會風度、英語純正的摩頓女郎。粗俗的賣花女伊莉莎(Eliza)入選,將反覆模仿訓練,變成了一位談吐得體、舉止優雅的淑女。希金斯的實驗成功,但伊莉莎的女性意識覺醒,強烈要求擺脫希金斯的控制,最後兩人以休戰爲結局。縱觀全劇,可以發現英國社會等級制度的荒謬。社會上層無視社會下層的苦難,並以他們的語言和教育程度作爲取樂的對象,強行以本階層的語言標準來改造社會下層,其結果必然招致反抗。

(2)“思政”教育:《皮格馬利翁》揭露了英國上流社會的虛僞、殘酷和荒謬,批判了資本主義父權制度。語言與身份並無直接的關聯,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一切都可用作賭博的籌碼,反映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錯位。當代大學生要堅持社會主義人生觀教育,要知榮辱、識廉恥,腳踏實地,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4、課後反思

(1)《皮格馬利翁》的深刻內涵:這是一部關於愛情、英國等級社會和語言學習的人文喜劇,有力鞭撻了社會現實。劇中人物對話和討論充滿辛辣的諷刺和幽默,尤其是其語言學習改變命運的主題值得深思。

(2)“思政”教育: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學習語言是爲了更好地瞭解其他文化和傳播本國文化。作爲英語專業的大學生要樹立文化自信,堅定“四個意識”,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篇八: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

內壓薄壁容器的強度設計——以人爲本的思想之安全意識教育

一、教學目標

1、課程教學目標:掌握彈性失效準則;掌握圓筒殼和球殼的強度設計方法。

2、思政育人目標:

(1)設計思路,通過引入四川省某化肥廠氨合成塔發生爆炸事故,自然地達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標:培養學生養成安全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

(3)育人主題: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價值主題

二、教學實施過程

1、引出課堂知識——案例分析

首先通過引入四川省某化肥廠氨合成塔發生爆炸的案例,讓學生分析發生該事故的根本原因,讓學生自主討論。結合去年江蘇發生的化工廠爆炸事故,分析該事故對社會,對公司以及對個人帶來的影響,和該事故對於我們人類的一個啓示。通過提問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愛崗敬業,遵守規章制度,嚴格按照技術規範進行操作,嚴禁超過工藝規程允許範圍運行的意識。如何進行強度設計,引出本章學習的必要性。

圖4四川省某化肥廠氨合成塔發生爆炸

2、彈性失效準則

如何進行強度設計?依據什麼進行強度設計,這個時候就需要強度設計準則。失效準則有彈性失效準則和塑性失效準則。目前國內外用的最多的設計準則就是彈性失效準則。爲了讓同學們理解彈性失效準則和塑性失效準則的區別。以生活中實例給同學們做解釋。

篇九: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

多元文化的中國美術史

一、課程教學目標:

讓美術學專業的大二學生對中國美術史有一個系統性的認識,知道中華民族的視覺文化和美術遺產是獨特而多彩的;瞭解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對象、掌握中國美術史的總體脈絡、熟悉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標:

深刻認識中國美術史在時空上具有複雜性,在文化上具有多元性,是中國美術在民族和文化上的多樣性和融合性的發展。

三、思政育人方案設計及實施

1、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對象

以感性的方式切入,引導學生說出他們心中哪些作品屬於美術,通過問答引出美術史的研究對象,包括:美術作品、與美術作品相關的人物、與作品及人物相關的社會環境、階級關係、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以及美術制度、運行機制以及意識形態等;

2、中國美術史的總體脈絡

結合幻燈片講述中國美術史的分期:史前時期的原始美術,與當時的巫術、政治和日常生活直接相關;歷史時期可分爲三個階段,分別是:從夏朝到晚唐,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貴族美術;自宋朝到清末的文人美術;晚清到民國的平民視角成爲新時代的主題。

爲學生設定閱讀目標、內容和方法,通過網絡自主搜索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資料,形成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考美術的時代性與階級性,立足當代的美術創作應表現時代精神。

3、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方法

以個案分析的方法讓學生對圖像學方法、風格分析法等美術史研究方法有初步瞭解。其中外部研究關注作品的社會背景,功能和傳播途徑等社會因素;內部研究關注圖像的風格與樣式。美術是社會需要的產物,有明顯的政治、宗教和經濟屬性。

運用啓發式、講授式和參與式相結合的教學法,力求使中國美術的研究對象、總體脈絡和研究方法這些基礎性知識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分析、理解和探討具體作品。在傳授中國美術史專業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了解和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識到中華民主的視覺文化史是獨特而多彩的,進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操。

篇十: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

新石器時代的美術

一、課程教學目標:

讓學生對新石器時代的美術有一個系統性的認識,在熟悉舊石器時代美術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瞭解新石器時代美術在社會複雜化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瞭解原始的空間觀念及其表現、掌握仰韶文化彩陶的兩個類型、熟悉原始禮儀建築、禮器與符號。

二、思政育人目標

通過對新時期時代美術作品的學習,以及配合彩陶紋樣的手繪練習,可以讓學生在理解史前審美觀念的前提下,進一步結合當下視覺文化特徵以及“匠人精神”,培養其對傳統紋樣的興趣及創新精神。

三、思政育人方案設計及實施

1、定居農業社會的聚落空間

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從新石器時代的建築、墓葬等去了解先民的空間觀念、生死觀念。從新石器時代玉器中可能隱含的原始信仰,引出中國人熟悉的天圓地方、四維八方等觀念;墓葬藝術也折射出當時的社會關係和結構,是古人生死觀的理解與表達,可以引導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及價值進行思考。

2、陶器藝術

以豐富的彩陶圖像建構起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脈絡,讓學生在瞭解彩陶基本類型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做深度調研。彩陶多彩的畫面有助於我們認識混沌朦朧的原始思維,從形式的角度可以觀察到人們對於紋樣構成規律的把握,圖案的意義可能大於器物本身。常見的魚紋、鳥紋、蛙紋可能與原始信仰、生殖崇拜有關,當時藝術語言的豐富可以啓發學生從歷史中探尋美術的源頭,增加民族自信心。

人面魚紋彩陶盆

3、原始禮儀建築、禮器與符號

在原始宗教活動中,美術可以營造一種神聖的空間,將形而上的觀念轉化爲物質性的實體。玉器被賦予各種儒家的道德觀念,其起源也源自史前時期,透過這些器物可以讓學生了解某些傳統觀念的生成過程。以具體案例如:牛梁河遺址中的女神塑像、黑陶高柄杯、灰陶尊上的象形文字符號等,讓學生對原始禮儀建築、禮器、符號等產生較爲感性的認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